签到天数: 4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
1、茄哩啡 港称跑龙套的演员(如贩夫走卒、餐厅内食客和路人等)为茄哩啡,有意见认为取自英文Carefree的发音,该字解作“无忧无虑”,借指戏剧中无关重要的小人物、闲角色。
在电影、舞台或电视制作中,通常会以短期合约制聘用这些演员,称为“临时演员”,香港俗称“临记”。
2、《茄哩啡》 (电影)
《茄哩啡》,英文名 The Extras ,它是一套1978年的香港电影(俗称“港产片”)的名字。 电影的角是陈玉莲及伊雷,电影导演是严浩,编剧是陈欣健、严浩及于仁泰。
3、 另外一篇关于茄哩啡的重要文字:
與友閒聊,無意說起「茄哩啡」的來源。友人驚訝,茄哩啡真的從carefree音譯過來?怎麼可能?
怎不?英文carefree本身解作「無拘無束的」、「輕鬆愉快的」,也指「無關重要的人」,於是影視行業裏的臨時演員或戲份不多的小角色,便順理成章稱為carefree。只是很多把「茄哩啡」掛在嘴邊的香港人,並不知道其外來詞的身份罷。
回家上網一看,發現carefree背後原來大有文章:
話說某日森美在商業電台跟幾個同事閒談,有人問起「茄哩啡」的來由,陶傑在場答道,茄哩啡是從carefree直譯而來。對方直笑,那豈不像衛生巾一樣?才子一貫認真,視之理所當然,皆因「茄哩啡同衛生巾都係攝下攝下」。眾人忍俊不禁,才子續說,其實兩者倒不盡同,「衛生巾總有日會紅,但茄哩啡可能一世都唔紅。」
4、除了上述讲法,另外还看到一种说法,仅供参考:
茄哩啡的來源有其他版本,有人說是kill film(因為臨時演員不夠專業,往往浪費菲林),更有人說這與他們在片場吃的飯餐款式有關。
5、续解“茄哩啡”,兼谈“二打六”
香港的电视工作者吴昊先生著有《港式广府话研究》,其中对此词讲述甚详。
吴先生认为,临时演员(又叫临记或老临)在英语里叫做casual artist,为什么在粤语片全盛时期又叫做茄哩啡,众说纷纭,好难确定谁的讲法最合理。
其一,出自英语。一说由care free变来,盖因做临记逐日搵钱,冇乜拘束也。又一说,茄哩啡乃英文kill the film变出来,因临记唔识做戏,频频NG简直杀死菲林也。
其二,出自影人创作论。上世纪五十年代,影棚影厂非常兴旺,明星在食堂进膳自然可以炒番几味,临记就只能吃例牌碟头饭,一系“鲜茄牛肉饭”,一系“咖喱鸡饭”或“咖喱牛腩饭”,另外赠饮咖啡一杯。导演或剧务从来不记临记姓名,索性把食堂例牌拆写为名称,“茄”(鲜茄牛肉饭),“喱”(咖喱鸡饭或咖喱牛腩饭),“啡”(咖啡),于是随口就喊:茄哩啡埋位呀……
其三,随口杜撰。据吴先生云,此典故源自前辈粤语片影人的谈笑,当时好几个名演员坐在一起讲笑,提及一个故事:往昔广州西关富户女佣柳姐记忆力甚差,一次主人叫她往洋货店买洋香枧“茄士咩”,她一时忘记,就随口问店员:先生,你有冇茄哩啡呀?
当时片场的人都笑起来。其中性格演员冯敬文兼当剧务,很多临记都是由他请来拍戏,他听完笑话,便要开工,便打着哈哈大叫道:喂,所有茄哩啡好埋位呀!“茄哩啡”由此不胫而走。
之后“茄哩啡”好长时间没有人提起,直到七十年代,严浩拍了一部叫做《茄哩啡》的笑片,使得这个词又再流行。意思有所变化,比如曾有这样的说法:“我做咗茄哩啡老师”(代课老师),“我系佢茄哩啡男友”(可有可无之男友)。
现在,则对那些毫不重要、又没地位的人,一律称之为“茄哩啡”也。
第三个说法提到“茄士咩”,说是香皂。据知,一般而言“茄士咩”乃cashmere音译,即山羊毛毛线及制品。
顺便说一说,有朋友提到“二打六”,说是和“茄哩啡”同义,其实非也。
二打六,源自歇后语“二打六——未够斤两”,(打乃珠算术语,“加上”之意),二加六是八,不足一斤,所以不够斤两。形容人资历、学识等方面不足,不够格,难以称职。引申开来,“二打六”还指质量差次、工艺粗糙的产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