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善松斋 于 2014-4-4 12:37 编辑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流行“国之大事,惟祀与戎”的观念,把祭祀祖先和众神,与通过武力平定天下视为同等重要的家国大事。儒家创始人孔子为此作了注解,他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祀之以礼。”意思是说,家族后人对于长者,生前要尽心尽力侍奉,死后也要尽心尽力祭祀,这就是孝道。儒家提倡祭祖,主要是从道德教化的角度来考虑。曾子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也就是说,家族后人只有经常想到自己的幸福源自祖先繁衍生息,领会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道理,饮水思源,才能保持那种淳朴厚道、和睦宗族的道德品质。因此,祭祖、踏青的习俗流传至今。
清明节,是我国的法定传统节日。人们多选择清明节前后祭奠逝者的英灵,拜谒列祖列宗之陵。可谓,岁岁年年祭相似,年年岁岁思亲浓。
在庄严肃穆的墓碑前,人们烧纸焚香,献花燃鞭,跪地叩首,驻足默哀……表达对逝者的思念。 情到深处泪满面,痛积心头心滴血。那泪里有遗憾:TA不该走的那么快,至少可多活X年;有忏悔:该好好待TA,该好好孝顺TA,该……;有悲痛:毕竟,逝者给过自己血脉,生命和爱,为你无怨无悔地奉献过,TA是你生命中的绝版,是不可复制和替代的。TA的爱已镌刻在你心的深处。揭开心历,回忆爱的过往,怎不割心剜肝般疼痛?有痛恨的:痛恨疾病不该夺走人的生命,痛恨突如其来的飞灾横祸不该不长眼睛…… 无论怎样的眼泪,冲刷出来的都是逝者的好——好习惯、好作风,为人处世的好、工作认真的好……,那些好冲刷出来后,又积淀在生者的心里,述说在嘴里,让晚辈记住这些好并身体力行。
擦干生者的眼泪,看看那墓碑,上面镌刻着名字——逝者的,生者的。我们虽看不到逝者的音容相貌,但记住了那碑立起的精神;我们还看到,名字相连已不仅仅是生理血缘意义上的一脉相承,而是一种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清明文化的传承。 生者的泪水流着复杂的情愫。他启示我们,要铭记逝者的好,更要善待生者的情。人生尽孝不能等,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善待他人不能错过。不要等到逝者已逝,再想起“如果当初我怎么对TA好,现在心里好受……”,人生没有那么多“如果”,虚拟语气填补不了人生空缺。孝顺过就孝顺过,没有孝顺忏悔又如何?世上医药好找,唯有后悔药难求!
2003年我辞去深圳的工作,回到梅城创业。说真话,思想搏斗了几晚。一方面在外工资待遇还可以,为了家庭生活的稳定我有点舍不得;我的发小还开口资助我办厂。另一方面老父身患重病需要我回家照顾,三个孩子年幼需要也我回家辅导管教。最终我决定回家照看老人和小孩。我的父亲经过我多方求医问药,悉心照顾,病情大有好转。虽然他老人家还是在2007年7月走了,但他走得好安详。老父的离世,我虽悲痛但内心觉得自己尽力了,也尽孝了。也许我失去了一些创业机会,但我得到了心安。
尽孝道,我们必须在逝者生前尽孝。百善孝为首,为了尽孝我觉得其它的可以暂时放弃。人走了,我们该纪念他们;纪念他们的精神和品德,传承他们的精神和品德。这也是清明祭祖的意义。下面我烧些纸钱和话给我的老父亲。
忆往昔
脑海边
满眼尽是慈父脸
灶头旁
田垄间
尽显勤劳父亲影
忆往昔
饭桌边
狼吞虎咽子女饥
您人累
心流泪
一脸愧疚在叹息
今您去
子女思
年年清明到茔地
泪如珠
人相扶
肠断魂绝香焚处
烛烧尽
人未离
念念不忘父恩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