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4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
●陈剺先生曾在中山大学追随傅斯年、顾颉刚、古直、陈洵等著名学者研修学问; ●他一生与无数学人结下厚谊,从早期的古直、傅斯年、顾颉刚、陈寅恪、董作宾、胡适,到后期的黄海章、饶宗颐、罗香林、俞大纲等;
●他是先秦史学、两汉谶纬学、汉晋遗简、秦汉帛书、敦煌写卷研究领域的专家,在其长寿的一生中潜心学术、著作等身,不计利禄浮名;
●他在全球华人史学界的分量颇重,但在家乡梅州,先生的行藏显得有些模糊。近日,记者踏访五华县河东黄沙村,试图让读者走近这位史学大家——
7月中旬的一个周末早晨,尽管前一天晚餐时身体突感不适,经过一夜休整,依然决定如约和嘉应学院的郭真义副教授一行出发,前往五华县,为的是追慕一位在史学界贡献卓著的梅州籍前辈学人的风范。经过数小时路程的颠簸,我们来到了五华河东镇平东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黄沙村,站在一座破败不堪的老屋“大夫第”前,这就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化学者陈槃的故居。
在家乡梅州,陈槃先生的行藏显得有些模糊,并未获得足够的推崇,原因除了余光中《乡愁》里所指的那“一湾浅浅的海峡”的隔绝,再或如钱钟书先生所形容的:“大抵学问是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陈槃先生的曲高和寡,还缘于他一生平实低调的治学作风,“襟怀恬淡,不慕利名,持身敬而待人诚,不多言辞,故慎于接物。”埋首书斋,不计利禄浮名。于是,陈槃的中学母校为他立了座雕像,却把他就读的大学误写成“广州大学”;梅州学宫悬挂他生平的资料,却无法给出准确的生卒年。
虽然司马迁认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但追慕先贤、兴微继绝乃后生之责,把陈槃的生平和成就介绍给梅州读者,显得非常必要。
中文系走出的史学大家
对于陈槃的成就,梅州的学界还是有认识其价值者。郭真义老师表示,他多次参加学术研讨会,很多史学界的学者都会提到或问起陈槃;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的夏远鸣研究员也曾对记者表示,陈槃在现今的大众视野里虽比较陌生,他的学术水准和著作的含金量,可不亚于他同时代的梅州同乡罗香林,只是他的研究领域比较远离普通人的视线罢了。
站在大夫第前,思绪引领我们回到百年前——
—陈槃谱名宏才,字槃庵,号涧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出生于五华县水寨黄沙村(今属河东镇)。他的高祖父陈定是清朝贡生,曾祖父陈凤鸣是捐职千总,家境一度宽裕,其故居大夫第可能就是那时建起来的。
到了陈槃的祖父、父亲那一代,虽都是前清国学生,家道早已中落,陈槃就读中学以及大学的费用无着落,要靠叔公资助、众亲友乃至同学的支持才完成学业。陈槃于 1925 年在省立梅州中学毕业,随后考入广东大学(中山大学前身),就读于中国文学系,追随傅斯年、顾颉刚、古直、陈洵等著名学者研修学问。陈槃最初好词章之学,得到古直和陈洵的欣赏和悉心指点。1926年,陈槃阅读顾颉刚主编的《古史辨》,激起他心中莫大的兴趣。受其疑古精神和科学方法的感染,明确了治史的方向和路径,在顾颉刚、傅斯年的指引下,开始从学文学到研究历史的华丽转身。1931年,陈槃从中山大学毕业,应傅斯年的邀请,前往北平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组任助理研究员,在一组主任陈寅恪的带领下展开学术研究。
陈槃最初的研究领域是先秦史学,这也是他一生中学术成就最辉煌的领域。他以古史辨派的现代学术眼光,取卜辞、竹书及《春秋》本经,论《左传》《公羊》《榖 梁》三传的义例,历时四年,写成《左氏春秋义例辨》。在此领域,陈槃后来还著有《春秋大事表列国爵姓及存灭表撰异》《不见于春秋大事表之春秋方国稿》《中国古史论稿之商榷》等,奠定先秦史学研究权威的地位。
1937年抗战爆发,中研院辗转搬迁,在动荡的时局中,陈槃因研究春秋涉及汉朝人“受命”及谶纬的观念,开始为期十八年的古谶纬学研究。历史语言研究所1940年迁到四川南溪李庄,在所长傅斯年的领导下,陈槃与著名的学者李济、董作宾、梁思永、梁思成、岑仲勉、逯钦立等所里的成员一起在艰苦的环境里治学,陈槃的巨著《古谶纬研讨及其书录解题》的主要部分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他的研究穿过迷信的迷雾,揭示当时汉朝人的宇宙观、哲学思想以及佛教思想传入的初步影响,由此他被日本的安居香山、中村璋八教授称为现代谶纬学研究的奠基人。
在陈槃漫长的学术生涯中,他撰写的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诗文集共达202种,学术成果丰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