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梅城的拆宗祠和建市场

[复制链接] 0
收藏
3
回复
146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6-19 11:21: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梅城教育发达,学校林立,读书人多,因此,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清朝的200多年间,登第者亦多。梅城各姓氏居民又秉承客家先祖的老传统,各姓氏族人登第后必在本宗族的祠堂前竖石夹楣杆彰显宗耀。  而在当时,老梅城内的面积很小,据估算仅有约0.75平方公里。但据有关记载,清光绪二年(1876年)时做过普查,全城总计各朝代累建的族祠有85所,仅钟姓就有13所,李姓有9所。故在光绪八年(1882年),州牧陈善圻奉广东布政按察使上谕,出示严禁各姓不得添建祠宇。这在梁伯聪先生的《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就有记载:“荣宗耀祖有孙枝,甲乙科名例竖旗。……”并注曰:“城内多祠宇,凡中甲乙科进士举人,祠门必立石夹竖桅,表示高贵。……”还有一首云:“祠宇繁多赛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钟。……”还注曰:“城内经己未乙丑两次兵燹(指太平军1859年和1865年两次攻破梅城),居民稀少,屋宇焚毁,多变卖四乡族姓为祠。光绪元年(1875年),州官周士俊援乾隆二十九年上谕,“无论州府县,城内不准妄联姓氏、立祠宇……”。“民国十年(1921年),县长熊理整饬庶政,以石夹道路碍行人,乃雇工尽毁之,遂无遗迹。”
  老梅城的市场建设,据《嘉应乡土地理教科书》载:“城内户口稀少,东、西、北三面傍城多为民居,中央及南部多祠宇、官廨。商务以州署前大街为最盛,西面多工作店,东门只有小贩而已。”由此可知,自清光绪年间以后,商店货铺的建设大多在城的东、西、南三面城外,而城之东、西门外两处为农副产品交易集市点。故从那时起,梅城就把东门外称为“下市”(人们把它读为“下司”),西门外称“上市”(上司)。梁伯聪先生在《梅县风土二百咏》中就写道:“别筑屠场与菜场,卫生检点术求良。市容整肃非前比,地域区分各一方。”并注云:“菜市场,为彭精一长县时所建,拟西区社甸背为第一市场,西街萝卜坪为第二市场,西街树湖坪为第三市场,东街席草塘尾第四市场。第一、第二市场完成,第三第四市场未就。屠宰场在梅江桥过去下宫坝,梁瀚昭长县时所建。”
  (张自中)

签到天数: 4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19 11:21:41 | 只看该作者
 梅城教育发达,学校林立,读书人多,因此,自宋代以来,尤其是在清朝的200多年间,登第者亦多。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65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板凳
发表于 2013-6-19 11:50:54 | 只看该作者
了解多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地板
发表于 2013-6-19 17:53:52 | 只看该作者
可惜没图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