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
民俗学优良传统与当前族谱功利化
南粤作为重要人口迁入和迁出地,民间必然保留较为浓烈和活跃的乡风民俗。主要包括一方面寻根问祖,无论客、潮和白话地区等,均概莫能外。尤其客家方向开发较晚,经济相对落后,表现更为突出。另一方面为海外华侨矢志不渝唐山情结。同样无论何时何地,游子们内心都深深烙上故土印痕。
因此,广东拥有民俗学研究优良传统,出现全国领军人物再自然不过。最具代表性者,为海丰县公明镇人钟敬文,原北师大一级教授,同时为鲁迅研究学者。当年同在北师大与钟先生齐名的黄药眠,为广东梅县人,著名文学家、评论家和美学家。众所诸知,文学评论或创作和美学,均蕴含或展现民俗学丰富的内涵。
黄药眠同时也是著名政治活动家。1927年在上海加入革命文学团体“创造社”,1929年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长。1934年被国民常逮捕判刑十年,1937年由八路军办事处保释。1941年到香港,在廖承志领导下从事国际宣传。五十年代被打成右派,受到不公正待遇近二十年。
八十年代黄药眠担任总编的《文学评论》,一直为很多人喜爱。那个时代有很多文艺青年,其中不乏与其看小说追逐情节,反不如欣赏名家解读美文。这至少可迅速把握重点,提高阅读效率和扩宽视野。
如若不严格囿于学科概念,除钟敬文先生外,广东兴宁人罗香林,或可堪称从民俗学走出的一代宗师。罗先生遵从亦师亦友大史家陈寅洛建议,从族谱学入手,不仅独创了这一学科分支,且成为客家学开山鼻祖。
罗香林先生的历史贡献,若通过回首那场惨不忍睹土客大械斗,更让人看得真切透彻。他为全球一亿多客家人正名,有力地促进了广东甚至闽赣各省族群和谐相处。他取得杰出成就的前面,即为父亲罗师扬的背影。罗师扬精通教育和文史,曾亲笔撰写粤军第一人邓仲元纪念碑文,与何天炯、丘逢甲甚至周恩来等世纪名人,均结下兄弟情谊。
与传统学者既登高望远,又脚踏实地相比,时下民俗学不仅被明显功利化,而且工具化,连著名的兴宁刘氏族谱同样未能脱俗。
刘氏在兴宁属于第一大姓。刘氏总祠、刘氏宗亲,均在海内外具有广泛影响。国内一些著名刘姓家族均被纳入其中。
可恰好就在文革期间,兴宁部分刘氏险闯下一场大祸。起因与本邑另一姓氏械斗,惊动省内外,顿现极大不稳定因素。其中再暴露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典型特征,即身处社会最底层挣扎老百姓,如同干柴一点就着,这或为文革重大导火线之一。
理性地分析,无论兴宁,或海内外刘氏,大多只有符号意义。姓氏之间早已相互渗透或融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封建乱世时,有很多刘氏改作他姓,如范杜游不一而足。同时不乏他姓寄居刘氏。而姓舍名甚,实在与文明富庶没有因果必然;人多人少,与是非曲直又有啥内在关联?历史长短,更与发达强盛没有逻辑对应。对此,历史才百多年,却反而集中了五湖四海人才美利坚合众国,不失为现成的例证。
中国族谱还有不少失真之处。牵强附会,张冠李戴,有意拔高或存心抹黑,制假贩假决非罕见。现网上就有质疑兴宁刘氏族谱声音,认为是天下第一假谱。是耶非耶不予置评。但在本地同样听到各种议论,认为当年仍为一片沼泽地的兴宁,怎么可能为省内外始祖?况且这也与客家源流考明显悖论。
因此打造刘氏宗祠作为经济文化沟通平台,无可厚非。只是真理跨前一步便成谬误。如果缺乏足够史实支撑,却想当然非被充当普天下始祖,万一再沦落至掩耳盗铃,难保最终不会贻笑大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