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系列报道之三: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67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1-5-30 10:40: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div>
<div id=ctitle>
<h2 id=H2_HEADING>人才是文化建设的第一资源</h2>
<h1 id=H1_SUBHEADING>——强力推进“文化强市”战略系列报道之三</h1></div>
<div id=info><span>梅州网&nbsp;&nbsp;</span>&nbsp;&nbsp;<span id=SP_RELEASE_TIME>2011-05-28 08:15:25</span> <span id=SP_RELEASE_TIME_SPACE>&nbsp;&nbsp;</span>来源: <span id=LB_NEWS_SOURCE>梅州日报</span> </div>
<div class=hline></div>
<div id=text>
<div class=summary id=DV_SHEXPLAIN style="DISPLAY: none"></div><span id=LB_MATTE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本报记者 何碧帆 李锦让实 习 生 何梁叶</p>
<p>  作为“文化之乡”的梅州,要实现“文化强市”的宏伟目标,人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近日,记者走访了一些文化界业内人士,他们对当前我市文化人才发展和培养中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思考和建议。</p>
<p>  <strong>现状:沃土已形成,饥渴仍难解</strong></p>
<p>  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文化强市”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文化人才培养工程,不断引进社科理论和文学艺术名家大师、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我市人才成长环境和机制得到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倍增,为提升梅州的文化软实力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如市艺术学校于2005年开设学制5年的汉剧幼苗班,2006年9月增设学制4年的山歌剧表演专业班,两个班共招收青少年学生近百名。目前第一届山歌班的20多名学生已毕业成才,被分配到全市各地的文化团体工作,其中不少佼佼者已成为当地文化团体的台柱。此外,在即将出台的《梅州市建设文化强市规划纲要(2011-2020)》中,明确提出实施客家山歌手培养和客家山歌创作培训“双工程”,培育客家山歌演唱和创作人才,并从2010年起,由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人才培养、戏剧研究、艺术创作等支出。</p>
<p>  文化人才对地区文化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尽管我市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我市人才队伍无论在总量、素质、结构上,还是在人才的培养、使用、引进、发挥作用方面,都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有广泛影响的学科带头人、文化领军人物、高层次复合型文化专业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以及从事文化品牌塑造的人才相对缺乏;其次,人才建设机制不够完善,文化人才建设资金投入还未能满足新时期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引进高端人才较为困难;再次,专业人才老化,后继乏人。我市不少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均面临人才青黄不接的困境。同时,青少年对山歌、汉剧、客家曲艺的兴趣还需大力培育,客家文艺的普及工作力度还需继续加大。</p>
<p>  <strong>思考:人才要引得进,还要留得住</strong></p>
<p>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是文化人才,而如何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是当前我市文化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p>
<p>  “梅州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人文积淀深厚,与其他新兴城市相比,在一定程度上已处于一个相对的文化‘高地’上,但这并不意味着梅州就已经是一个文化‘强市’。”<br /><br />&nbsp;&nbsp;&nbsp;&nbsp;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市文联专职副主席杨宏海说,实现文化强市需要大量文化经营、管理以及从事文化品牌塑造的高端人才,而这些人才又是全国各地都在争抢的香饽饽。梅州是一个山区中小城市,在物质上比不上大城市那么有吸引力。那么,拿什么去和大城市竞争?“我认为,我们应该扬长避短。除了物质待遇外,还可以利用环境留人、感情留人。梅州的山好、水好、人更好,这是一直努力得来的良好口碑。我们要利用梅州的宜居环境吸引人才,为他们安排好住房,在随行家属工作安排、户口迁移、小孩上学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让外来人才对梅州产生归属感、认同感;要利用梅州人的热情、真诚、尊重人才的态度留住人才,让他们感觉在梅州可以更自由地施展抱负,获得发展机遇,从而让外来人才为文化梅州建设出一份力。”“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是恒久不变的规律。”梅江区文广局局长李常青说,要引进和留住人才最重要的是提高文化人才的待遇,这个待遇不仅仅是工资、住房,更重要的是身份。现在很多文化人才都是临时聘请的,他们没有归属感,工作起来没有希望和盼头,很容易被“挖走”。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有一个完善的机制,灵活制定政策。</p>
<p>&nbsp;&nbsp;&nbsp;&nbsp;嘉应学院县域经济研究所所长、“客商”研究所所长闫恩虎表示,人才引进,既要筑巢引凤,也要接纳“麻雀”。即是说,既要引进文化领军人物和中高层次人才,也要引进没有高学历但有专业技能的人才。只要人才环境好,“麻雀”也能变成“凤凰”。同时,除了要引进外地人才,还要吸引梅州籍人才回梅、留梅发展。</p>
<p><strong>&nbsp;&nbsp;&nbsp; 出路:要培育,更要发掘</strong></p>
<p>&nbsp;&nbsp;&nbsp;&nbsp;灿若群星的人才既是文化兴盛的推动力量,又是文化兴盛的重要标志。建设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是打造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保证。</p>
<p>&nbsp;&nbsp;&nbsp;&nbsp;市艺术学校校长张永新说,要让客家传统艺术植根到人民心中,达到培养文化人才的目的,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大对客家传统艺术的宣传,尤其是媒体的宣传。市县各级电视台可以每星期在规定时间播放本土的山歌剧、汉剧、曲艺等节目,如《桃花雨》、《等郎妹》等,让更多的梅州人耳濡目染客家艺术,从而喜爱自己的艺术。二是让客家艺术进中小学校园。这种“进”,不是短期的一些活动,而是真正地深入校园文化。可以在学生的音乐课上开一个山歌小板块,让老师传授山歌,还可以利用第二课堂或者其他活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排演一些山歌小剧、客家相声等,增强他们的兴趣。</p>
<p>&nbsp;&nbsp;&nbsp;&nbsp;面对我市的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面临后继乏人的窘况,梅州市远航曲艺社社长李伟东表示,许多传承人年事已高,默默植根基层。政府能否出台一些优惠措施,建设一个集美食、旅游、文化、观赏、研究于一体的非遗文化展演平台,以自愿为原则将这些传承人或其高徒集中起来。一方面让他们通过师傅教徒弟的方式选好苗子进行传承,另一方面拓宽旅游资源,让游客能在一个地方“一站式”领略非遗文化的魅力。</p>
<p>&nbsp;&nbsp;&nbsp;&nbsp;市文化馆馆长廖武认为,除了要加强非遗文化的传承,还要加强对民间艺人的发掘、培养。梅州有很多民间艺人,他们虽然默默无闻,但热爱客家文化,并有相关的文化技艺。比如,由市文化馆(原市群众艺术馆)举办的 “群星舞台大家乐”,不仅是草根艺人的展示平台,更是草根艺人的发掘平台。目前 “群星乐”已成了常态性的演出,为我们发现了不少有特色的草根艺人。</p></span></div></div>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