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昌盘龙场的颜氏客家人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305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46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5]常住居民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2-10-29 14:42:1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香汝 于 2012-10-29 14:42 编辑

       在巴渝大地西部,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客家方言岛荣昌盘龙场,在那里生活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湖广移民的后裔。据统计,如今盘龙镇六万多人口中,有三万多民众都能讲广东话。赶场天人声鼎沸,传到耳朵里的都是客家乡音,延续至今已三百多年。颜氏是客家人中的大姓,他们的祖先是在公元1711年从广东迁徙来的。  颜祥麟,祖籍广东长乐县(今五华县)凉水井,系颜氏广东始祖颜仲荣第16代孙。清康熙辛卯年(公元1711年)间,时年21岁的颜祥麟年轻力壮,闯劲十足,为改变生存环境,响应清政府“应诏入川”,只身一人,告别亲友,带上家谱,从凉水井出发,随“湖广填四川”大潮,直奔四川而来。行程数千里,历时半年余。

  颜祥麟育有四子二女,孩子们在父亲言传身教下, 大都热爱农耕,勤劳致富。唯二子颜云彩,自幼对农耕厌恶,为此常受父亲责骂,弟兄阋墙。母亲偏袒二子,家庭矛盾时有发生。云彩长大后立志外出闯荡,一心开创自己的事业。一次,云彩受了父亲的训斥,气愤之下与母亲一起离家出走,来到隆昌周兴场自谋生路。

  颜云彩最初受雇于一家银器首饰店,他天资聪颖,精明能干,颇受老板器重。没多长时间,云彩便学会了银器制作手艺。嗣后,云彩独自在周兴场开了一爿小店,加工制作银器饰品。开业不久,因技艺精湛,生意火红。儿女们都继承了父亲的银饰加工技艺, 为让子女们各展其能,云彩继后又在荣昌盘龙的老糟房、汪家山各置产业,这时颜氏银器制作业也达到鼎盛时期。

  颜氏银器业,与农村婚嫁习俗相生相息。他们制作的银手镯、戒指、耳环、发簪,以及大样的银杯、银碗、银盘、银筷、银壶,做工精致,品质独具一格,深受百姓喜爱,蜚声乡里,经久不衰。

  盘龙场颜氏客家人,一向以勤俭朴素、聪慧能干、吃苦耐劳著称;对新事物敏锐,能与时俱进。他们从银器制作业,逐渐转变到开染房、糟房和行医等,多业并举。随着银器业的衰落,颜氏族人又纷纷转向麻布编织业。麻布,又称夏布,其原料釆自从广东带来的苎蔴种植。麻布销路极广,市场原料充裕。颜氏族人选择附加值高的织布为业,并很快占领了盘龙、周兴麻布编织业的半壁河山。

  颜氏族人为方便生意,以清明会名义集资,在盘龙场下街土地堂上首购得房产一处。店堂有百余平方米,楼上楼下摆满了颜氏各家各户的大木柜,里面装的就是收购麻线的器具:秤、算盘、口袋、箩筐和扁担。这个店很自然地成了颜氏宗亲内部交流商情、联络亲情的场所。盘龙场的数家门前挂着“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灯笼的客栈里,住的多是釆购麻布的商家和挑夫(俗称麻布脚子)。赶场次日,天色微明,那些挑夫在老板吆喝下上路了,将收购来的麻布,直运荣昌、隆昌。在荣昌县城的濑溪河畔,有多家麻布漂洗作坊,坯布经加工精整,简洁包装,最后贴上夏布商号的标签,运往重庆、成都等国内城市以及东南亚各地。(重庆晚报)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沙发
发表于 2012-10-29 15:23:03 | 只看该作者
不少客家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