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中品禅 近年来,流行着一个新词“第三地”。这是一个舶来词,意思是:人们日常除了家庭和工作场所外,第三个属于自己个人的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休整心灵,遣怀消愁。 我的“第三地”是我的书房。前些年,我请人将它布置得像个幽雅的茶室。命名:清心斋。 夜深人静时,幽雅灯光下,泡上一壶梅州英帅好茶。心境平静时,细细品尝,心旷神怡。秉灯夜读时,轻饮浅咂,兴味盎然。有时心情压抑,同样以茶为友,一口口,一杯杯从清雅芬芳到淡而无味,这时茶就像一个故友,不停地用温润的水来抚慰我的肺腑,直到心清神爽。 其实,“第三地”的这种生活方式自古有之。每当名士骚客厌倦尘世之时,常常远离闹市,或守着山林,垂钓湖泊,自得其乐。或布衣素鞋,行走阡陌,寄情山水,浪迹天涯。 如今谈起这些名人雅士,人们总离不开一个“酒”字。我总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小时猜字谜:草木之中有一人。谜底是“茶”字。“茶”字“草”字头,“木”字底,中间是个“人”。可见造字者将人在草木中,视之为最安稳、最平静的处境。 元代张可久时官时隐,一生坎坷,可他在散曲中却颇有建树。我很喜欢他的那句“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可见此公懂得生活。酒有香气,茶有春意,时醉时醒,很有几分仙风道骨。月明星稀,清风徐来,举杯邀明月,或酒或茶,沁人肺腑,方使他将易安的婉约,东坡的豪放,老庄的淡泊,板桥的洒脱,遣上笔端,终在散曲上开创一代先河。 五一长假,闲来无事,拿了几本客联杂志,随便翻翻。没想到“浮生若茶”这篇文章,深深吸引了我。 文中写道: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总觉得自己满腹冤屈,逢人便说,到处解释,却四处碰壁。后他慕名找到老僧释圆,沮丧地说:“像我这样的人,活着也是苟且。有什么用呢?”释圆听后什么也没说。只是吩嘱小和尚:“施主远途而来,烧一壶温水送过来。” 稍顷,小和尚送来一壶温水,释圆老僧抓了一撮茶叶放进了杯子,然后用温水沏上,说:“施主请用茶。”年轻人呷了一口,觉得淡而无味。 释圆又交代小和尚:再去烧一壶沸水。沸水送来后,释圆起身又取来了一个杯子,撮了把茶叶放进去,稍稍朝杯里注了些沸水。年轻人俯首去看,只见那些茶叶在杯子里上下沉浮,一丝细细的清香溢了出来。年轻人举杯欲饮,释圆微微一笑:“施主少候。”说着提起水壶朝杯子里又注入了一缕沸水。只见杯子茶叶沉沉浮浮更加杂乱,同时一缕更醇更醉人的茶香,在禅房里轻轻弥漫。释圆如是地注了5次水,把一杯茶沁得满屋生香。 释圆大师站了起来,双手合掌,一字一句地吟道:“浮生若茶,沉沉浮浮,顺其自然。” 掩卷沉思,我渐渐悟出茶中的禅意。 浮生若茶,我等何尝不是一撮有生命的清茶,茶叶因沸水才释放出深蕴的清香,而生命只有遭受了一次次的挫折和坎坷,才能留下一脉脉人生的幽香。 尘海茫茫,人心莫测,各执一词,各据一理,任何解释都难以自圆其说。只有那些胸襟狭隘,缺乏自信的人,才热衷于低声下气,点头哈腰,啰啰嗦嗦,四处表白。反之,坦荡君子,诚实豁达,光明磊落,襟怀坦白,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而日月从不向苍穹解释自己的缺蚀,江河也无须向大地表白自己的流向。 齐白石老人有一句名言:一生只愿意做闲人。是啊,写点闲字,画点闲画,写点闲文,看点闲景,这才是人生的一种大自在境界,一种鸟瞰红尘的气度。人生苦短,日夜如梭,若为那些芥蒂小事,忙忙碌碌,徒劳心智,还不如顺其自然,由它去吧,方可寻得一个“闲”字。 也许,这便是茶中的禅意。 壶中的水开了,一缕蒸气袅袅上升,我拿起一个杯子,往里面放进一撮茶叶,接着提起水壶,效法释圆大师那样悬壶高冲,连沏5回,“清水斋”中茶香氤氲,然后,再端起杯子,轻抿一口。 真香。 李宗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