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10525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16:1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7:22 编辑

超过一生的遗产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出土的一件士兵骑马的泥器。[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人们灭亡了,但在很久以后仍然可以讲这么多故事。

   自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来,位于今陕西咸阳北部的洪都高原是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最后安息之地。

   因此,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著名人物的陵墓,包括九位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陵墓,可追溯到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

   现在,在高原中部地区,一项新发现揭开了最大的独立墓地的面纱,该墓地由十六国时期(304-439)至唐朝(618-907)的陵墓组成。

   最近,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了位于省会西安附近的陕西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的最新发现。

   2021年至2023年的考古发掘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进行。

   考古学家发现了墓地周围的护城河,确定了301座坟墓,发掘了285座。

   据该研究所研究员柴毅介绍,他们已经基本确定了8万多平方米墓地的范围和布局。

   护城河长350米,宽260米,可追溯到北魏(386-534)。

   柴说,这些坟墓从西向东排列整齐,通道朝东。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在墓地发现的泥人。[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时间和地点

   陵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十六国时期,在东北有38座四排墓。柴说,这些都是带有长斜坡通道的地下墓穴,这是西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常见设计。这些陵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泥人、灯具和炉灶。

   在今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坟墓,里面有木制结构的雕刻土制复制品,墓室的土墙上也有类似汉族常用的木梁框架的雕刻品。北京大学考古教授魏征表示,这种做法很罕见,据信是在关中十六国时期出现的。

   柴认为,这往往被视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死观,即像活着一样为死者服务,并表明了十六国时期其他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

   第二代北魏至西魏(535-556)的五排101座陵墓位于早期陵墓的南面和西面。它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带有长而倾斜通道的地下墓穴。但从这些坟墓中只出土了一些文物,包括硬币、粘土罐和一个模型沙发。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墓地中有十六国时期的陵墓。[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325号墓出土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墓砖一块。公元135年又出西魏“大同十五年(公元549年)”。

   其余146座墓群分别来自北周(557-581)、隋(581-618)和唐朝,位于陵园西部、东北等空旷地带。它们要么是长斜坡的地下墓穴,要么是垂直通道。柴说,后者在当时的关中地区也很常见。

   除了一些陶罐、杯子、硬币和刻有铭文的砖块外,这些坟墓中出土的文物并不多。


   考古学家还分析了在那里发现的人类骨骼。


   柴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骨头属于大约400个人,性别比例总体平衡——每130名男性中有100名女性。大多数年龄在25岁到50岁之间。”。


   由于墓地的规模远大于单个氏族,而且不同时期的坟墓方位保持一致,与同一时期护城河外的相邻坟墓不同,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属于一个部落,埋葬在那里的人一定有血缘或地理关系。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墓室的土壁上雕刻着类似坟墓中木梁框架的图案。[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扩展连接

    柴说:“这个墓地表明,这些人长期保持着自己群体的传统丧葬习俗……此外,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可能与羌族、狄、戎等一些群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墓地的主人可能属于非汉族群体,但墓地的特征,包括坟墓的布局和出土的泥人、硬币和铜镜等文物,与华中同期文化没有太大区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说,这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十六国时期标志着一个由许多不同的人建立的战争和短命政权的时代。但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也至关重要。


    柴还提到,这些人大多食用植物性食物,并辅以一些肉类。


    此外,陵墓的等级似乎在这三个时期逐渐下降。

    十六国时期,陵墓规模庞大,供中产阶级官员或贵族使用,其规模和出土文物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北魏到西魏,陵墓都是中等规模的,随葬品要少得多。柴说,在最新时期,这些坟墓很小,可能是为普通人建造的。


    她说:“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可以推断这些人在十六国时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柴说:“从北魏到西魏,他们的地位虽然还有一些,但与以前相比,他们显然有所下降。在最后一个时期,他们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表明了墓地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


    焦认为,该墓地是中国墓葬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焦说:“北城村遗址是十六国、北朝(386-581)、隋、唐时期的大型墓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它使用了300多年。在中国古代,大约20年是一代人。按照这个标准,大约有15代人埋葬在这个墓地。


   他补充道:“它的遗产跨度如此之长,大小大致相同的坟墓分布有序……我们在中国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同时代墓地。”。

   焦说,直到最近,考古学家才对十六国时期的陵墓了解很多。他补充道,这个墓地是在同一地点发现的那个时期坟墓数量最多的墓地。
柴说,将对所有人类骨骼进行DNA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这些人的信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29:37 | 只看该作者
大足石刻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简介

   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建筑始于650年,一直延续到17世纪。石刻是中国古代中后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大足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到目前为止,已鉴定出5万尊摩崖造像和10万尊刻有汉字的摩崖造象,75处摩崖造势遗址受到国家保护。摩崖造像体积大,雕刻精美,是中国石窟寺艺术中保存最完好的。

   大足石刻在中国石窟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不仅有佛教人物,也有道教和儒家人物,这使其与早期石窟有所不同。这些雕像具有强烈的民族和世俗特征,描绘了古代人民的日常生活。它们标志着中国石窟艺术本土化进程的完成,反映了中国民间宗教和石窟艺术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文化遗产

   大足石刻以佛像为主,但也有一些道教、儒家和历史人物,以及许多珍贵的碑刻。这些造像体现了雕刻的成熟和民族特色,在宗教艺术上开辟了新的天地,以其高度的审美品质和风格题材的多样性,代表了中国岩画艺术的巅峰。

   大足石刻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历史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资料。1945年春,中国历史学家对大足石刻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研究成果,标志着对大足石窟的全面研究开始了。中国政府大力保护、研究和宣传大足石刻,近年来吸引了大批外国专家、学者和游客。

   名人和石刻

   《魏军经碑》是众多碑刻之一,刻于895年,是大足石刻中最早的文字记载。另一碑(北段104号)为宋代蔡京所刻。它的两侧是一本关于古代汉字的书的22章。这些文字具有历史意义,因为它们同时刻有古代汉字和更现代的汉字。

   艺术创作

   艺术家们创造了这些神奇的岩石雕刻,而不仅仅是通过复制他们的前辈制作的图像。相反,他们开拓了新的领域,创造了充满活力的人物形象。他们的创新将永远载入石窟艺术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7:32: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7:36 编辑

龙门石窟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照片/新华社]

   遗址类别:文化遗址

   简介

   这些石窟反映了唐代文化的鼎盛时期(618-907)。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以南13公里处,集中在沂水河东西两侧的悬崖峭壁上,绵延1公里。大约在北魏时期的493年,龙门石窟的开凿工作开始了,并持续了400年。共有2345个洞穴和壁龛,容纳了10多万尊佛像、菩萨和罗汉,以及2840块刻有铭文的石碑和60多座石塔。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洞穴有:古阳洞、宾阳洞、北魏莲花洞、千玺寺、万佛洞、奉贤寺、堪镜寺。大量的雕像和人物收藏,其中大部分可以追溯到年代,有助于用精确的数据研究中国雕塑史。

  龙门石窟的大量纪念文字和碑刻石碑,如《龙门书法二十宝》、朱穗良石碑等,被认为是中国书法的奇珍异宝。641年为纪念唐太宗第四个儿子的母亲而制作的朱随良铭文就是其中之一。

   龙门石窟于2000年11月30日被列入名录。

   文化遗产

   龙门石窟和壁龛收藏了中国北魏晚期至唐代造型艺术中规模最大、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批。

   石窟提供了这一时期的宗教、绘画、书法、音乐、服装、医学、建筑和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信息。

   雕塑

   龙门石窟的石刻造像以其宗教的宏伟与世俗的交融而独树一帜。基于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基本概念和教义,龙梦石窟的岩雕已经开始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雕塑的风格、服装的设计、造像的面部表情以及雕刻方法都体现了中国石窟艺术发展的巅峰。例如,宾阳洞的11尊佛像,典型的北魏雕刻,代表了一种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的简单紧凑的描绘向充满活力和逼真的唐代雕塑过渡的风格。

   龙门石窟展示了当时中国工匠的巨大创造力。在雕像的案例中,强调了个性的差异,并采用了创造性的表达方式。在佛教中最著名的人物中,宁静的释迦牟尼、严肃的迦叶、活泼的阿难和肌肉发达的护法战士都有着迷人的细节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生动形象。

   先进的技术也被用于实现表现力。例如,在大型雕像的造型中,具有敏锐透视感的工匠故意放大人物的头部,以避免虚拟失真;在面部特征的特殊塑造上,采用了印度的鼻梁抬高法,希腊的瞳孔突出法不仅借鉴了玻璃材料,而且丰富了玻璃材料的使用。其中一件堪称典范的作品是高17.14米的大觉佛,被誉为中国佛教雕塑的精髓。

   书法

   龙门书法作品是中国书法发展史上的重要篇章。它们主要是在洞窟和壁龛的墙壁上雕刻成雕像后作为纪念品,作为当时书法风格的珍贵残余而代代相传。其中二十种碑文最为著名,属于魏碑体,是中国书法相对成熟的过渡阶段。

   中国书法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图形艺术。它已经发展了3000多年,风格从一丝不苟的篆刻到李、楷、行,再到浮夸奔放的曹。就像绘画一样,它经常被用平衡、质感、活力、能量、骨骼、风和力量等术语来评判和描述。龙门书法以魏碑体为主,用笔刚劲,进中缓,纹理紧凑,蕴藏能量,变化可能性大,为一代又一代书法爱好者所模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