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7:22 编辑
超过一生的遗产 陕西省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出土的一件士兵骑马的泥器。[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人们灭亡了,但在很久以后仍然可以讲这么多故事。
自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以来,位于今陕西咸阳北部的洪都高原是社会地位高的人的最后安息之地。
因此,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著名人物的陵墓,包括九位皇帝及其家族成员的陵墓,可追溯到西汉(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4年)。
现在,在高原中部地区,一项新发现揭开了最大的独立墓地的面纱,该墓地由十六国时期(304-439)至唐朝(618-907)的陵墓组成。
最近,国家文物局在北京公布了位于省会西安附近的陕西西咸新区北城村墓地的最新发现。
2021年至2023年的考古发掘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进行。
考古学家发现了墓地周围的护城河,确定了301座坟墓,发掘了285座。
据该研究所研究员柴毅介绍,他们已经基本确定了8万多平方米墓地的范围和布局。
护城河长350米,宽260米,可追溯到北魏(386-534)。
柴说,这些坟墓从西向东排列整齐,通道朝东。在墓地发现的泥人。[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
时间和地点
陵墓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是十六国时期,在东北有38座四排墓。柴说,这些都是带有长斜坡通道的地下墓穴,这是西汉以来关中地区的常见设计。这些陵墓出土的文物包括泥人、灯具和炉灶。
在今年的发掘中,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坟墓,里面有木制结构的雕刻土制复制品,墓室的土墙上也有类似汉族常用的木梁框架的雕刻品。北京大学考古教授魏征表示,这种做法很罕见,据信是在关中十六国时期出现的。
柴认为,这往往被视为反映了中国古代人的生死观,即像活着一样为死者服务,并表明了十六国时期其他民族对汉文化的吸收。
第二代北魏至西魏(535-556)的五排101座陵墓位于早期陵墓的南面和西面。它们中的大多数也是带有长而倾斜通道的地下墓穴。但从这些坟墓中只出土了一些文物,包括硬币、粘土罐和一个模型沙发。
墓地中有十六国时期的陵墓。[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325号墓出土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墓砖一块。公元135年又出西魏“大同十五年(公元549年)”。
其余146座墓群分别来自北周(557-581)、隋(581-618)和唐朝,位于陵园西部、东北等空旷地带。它们要么是长斜坡的地下墓穴,要么是垂直通道。柴说,后者在当时的关中地区也很常见。
除了一些陶罐、杯子、硬币和刻有铭文的砖块外,这些坟墓中出土的文物并不多。
考古学家还分析了在那里发现的人类骨骼。
柴说:“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些骨头属于大约400个人,性别比例总体平衡——每130名男性中有100名女性。大多数年龄在25岁到50岁之间。”。
由于墓地的规模远大于单个氏族,而且不同时期的坟墓方位保持一致,与同一时期护城河外的相邻坟墓不同,考古学家认为它们属于一个部落,埋葬在那里的人一定有血缘或地理关系。
墓室的土壁上雕刻着类似坟墓中木梁框架的图案。[照片提供给《中国日报》]扩展连接
柴说:“这个墓地表明,这些人长期保持着自己群体的传统丧葬习俗……此外,考古分析表明,他们可能与羌族、狄、戎等一些群体有着密切的联系。”。
虽然墓地的主人可能属于非汉族群体,但墓地的特征,包括坟墓的布局和出土的泥人、硬币和铜镜等文物,与华中同期文化没有太大区别。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焦南峰说,这揭示了当时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十六国时期标志着一个由许多不同的人建立的战争和短命政权的时代。但它对形成中华民族共同共同体的文化交流也至关重要。
柴还提到,这些人大多食用植物性食物,并辅以一些肉类。
此外,陵墓的等级似乎在这三个时期逐渐下降。
十六国时期,陵墓规模庞大,供中产阶级官员或贵族使用,其规模和出土文物都证明了这一点。但从北魏到西魏,陵墓都是中等规模的,随葬品要少得多。柴说,在最新时期,这些坟墓很小,可能是为普通人建造的。
她说:“通过这些发现,我们可以推断这些人在十六国时期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
柴说:“从北魏到西魏,他们的地位虽然还有一些,但与以前相比,他们显然有所下降。在最后一个时期,他们与普通人没有什么不同。这表明了墓地在不同时期的动态变化。”。
焦认为,该墓地是中国墓葬考古史上的一个重要发现。
焦说:“北城村遗址是十六国、北朝(386-581)、隋、唐时期的大型墓地,历史悠久,保存完好。”。
“它使用了300多年。在中国古代,大约20年是一代人。按照这个标准,大约有15代人埋葬在这个墓地。
他补充道:“它的遗产跨度如此之长,大小大致相同的坟墓分布有序……我们在中国还没有见过这样的同时代墓地。”。
焦说,直到最近,考古学家才对十六国时期的陵墓了解很多。他补充道,这个墓地是在同一地点发现的那个时期坟墓数量最多的墓地。
柴说,将对所有人类骨骼进行DNA分析,以获得更多关于这些人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