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297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8-6 17:53:1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6 18:00 编辑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是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郭沫若1959年考察位于河南安阳的殷墟时留下的诗句。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它的发现也让商代历史成为信史,将中国历史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殷墟迄今已出土了16万多片甲骨,还有以后母戊鼎为代表的精美青铜器,代表着中国青铜文化的最高峰。这里还有中国第一位女将军墓——妇好墓,并发现了中国最早的车马遗迹。让我们穿越三千多年,听听关于殷墟的故事,真切感受那段逝去的时光。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外的文保碑。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殷墟总体布局严整,以小屯村殷墟宫殿宗庙遗址为中心,沿洹河两岸呈环型分布。现存遗迹主要包括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殷墟王陵遗址、洹北商城、后冈遗址以及聚落遗址(族邑)、家族墓地群、甲骨窖穴、铸铜遗址、手工作坊等。图为雨后的殷墟宫殿宗庙遗址景区。 中新社记者 张畅 摄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殷墟因发掘甲骨文而闻名于世,甲骨文中所记载的资料将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可信历史提前到了商朝,也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甲骨学。图为花园庄东地H3甲骨坑。 中新社发 王磊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甲骨文是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中国及东亚已知最早的成体系的商代文字的一种载体。2017年11月24日,甲骨文顺利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工程国际咨询委员会的评审,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殷墟出土的商代甲骨文。 中新社发 周沁军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1928年殷墟正式开始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系统地展现了中国商代晚期辉煌灿烂的青铜文明。图为中国国家博物馆新馆国宝之司母戊鼎。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殷墟王陵遗址内出土司母戊大方鼎的墓地。 中新社记者 孙自法 摄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这里还有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座保存完整的商王室成员墓葬,也是唯一能与甲骨文联系并断定年代、墓主人及其身份的商代王室成员墓葬——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墓。图为在首都博物馆参观展出的妇好墓出土的青铜器。 中新社发 刘宪国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2#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16:15: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7 16:16 编辑

   ■链接


    “南海Ⅰ号”发掘记


    1987年


    广州救捞局与英国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在南海上下川岛海域发现南宋时期沉船


    1989年


    “中日联合中国南海沉船水下考古调查队”对广东省台山县以南海域的宋元时期沉船进行了综合性的实地调查,并将沉船定名为“南海I号”


    2000年


    “香港中国水下考古研究探索协会”对广东“南海I号”沉船重新调查出资赞助


    2001年


    在香港同胞支助下“南海I号”水下考古调查队探摸到船体,并进行了精确定位


    2004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建设项目


    2007年


    “南海I号”整体打捞成功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水晶宫”


    2013年


    “南海I号”沉船全面保护发掘启动


    2019年


    “南海I号”船舱内共发掘文物近18万件套


    2020年


    开始船体支护与保护


    ■延伸阅读


    专家明确“南海Ⅰ号”


    出航时间为1183年


    1986年,英国海上探险和救捞公司与广州救捞局签订调查协议,希望在中国南海海域寻找一艘名为“莱茵堡号”的沉船。在历史记载中,这艘来自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于1772年受到台风袭击,沉没在台山上下川岛海域。


    经过近一年的搜索,在声呐技术的探测下,搜寻人员在下川岛西南海域一抓斗捞起了247件器物,其中甚至有条1.72米长的金腰带。


    “这肯定不是英国人要找的莱茵堡号,这是一条我们中国的沉船。”当时中方的负责人尹干洪立刻制止对方继续用抓斗捞取物件。


    这艘被意外发现的南宋沉船也因此进入公众视野,此时距离它沉没已经过去了800多年。也正是为了独立发掘“南海Ⅰ号”,中国开始组建培养自己的水下考古队伍,直到2007年将其整体打捞出水。


    数十年来,关于这艘沉船的年份断代引发了学界的研究讨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南海Ⅰ号”考古领队崔勇告诉记者,考古发掘团队目前已经明确了“南海Ⅰ号”的断代问题,将这艘船出航的年代范围逐步缩小到了一个非常具体的年号——公元1183年。“这是我国水下考古中唯一一个把没有航海记录的沉船精确到年份的项目。”崔勇说。


    最初,考古发掘团队对船上发现的人骨遗骸进行了碳14的鉴定,将范围从宋代缩小到其中的200年间。之后,通过对沉船发现的大量铜钱进行分析,找到了一枚最晚年号的铜钱——南宋孝宗时期(1174-1189)的“淳熙元宝”款,再次将范围缩小至15年间。


    其后又发现一件德化瓷罐上有“癸卯”年墨书,南宋淳熙癸卯年为1183年,此后至下一个癸卯年前的60年间,南宋王朝还有十个年号,皆未发现相关铜钱或纪年文书,崔勇由此推测,该沉船出航应在1183年。


    南方日报记者 黄堃媛


    统筹 李培 毕嘉琪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除署名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1#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16:14:29 | 只看该作者
“南海Ⅰ号”航线揭开神秘面纱,上下川岛海域考古地图“浮出水面”
川岛海域考古惊喜不断

    7月初,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新发现,明确“南海I号”沉船部分陶瓷器产自佛山南海奇石窑和文头岭窑,并确认“南海I号”曾经到过广州。

    多年来,围绕“南海I号”身世及航线的各种推测论断莫衷一是。直到这一重磅研究发现公布,揭开了围绕“南海I号”航线的重要历史信息:它并未偏离广州,而是最后从广州离岸出海,向西经过川岛海域时不幸沉没于此。

    30多年来,从“南海I号”被打捞到沿岸大量明代外销瓷遗存被发掘,川岛海域水下考古屡有重磅发现,一个个未解之谜陆续浮出水面。众多的物证线索,勾勒出这里曾作为海丝必经之路的繁盛图景。今年4月,台山大洲湾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

    凝聚了中国水下考古人诸多心血和期盼的川岛海域,淹没了哪些海丝遗珍?揭示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南方日报记者跟随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崔勇、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等考古学者,揭开这片神秘海域的考古地图。

    寻找 证据链

    隐秘的古代航线“浮出水面”

    随着“南海Ⅰ号”船舱内文物发掘接近尾声,学界关于古船身世的研究推断不断展开:它到底有没有来过广州?它从何处始发?驶向何处?

    此前,“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大量器物,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与广州相关。其中大量陶瓷器普遍被认为来自福建的闽清义窑、德化窑、磁灶窑,江西景德镇湖田窑、浙江龙泉窑等窑口,唯独没见广东相关产品。尤其是带有鲜明“身份标记”的酱釉大罐,更认为是来自福建磁灶窑。

    一直参与“南海Ⅰ号”考古项目的肖达顺,在一次与同行讨论交流时获取了一个信息,“南海Ⅰ号”沉船出水的酱釉大罐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酱釉罐极为相似,它有没有可能经停过广州?

    为明确出土陶罐标本的“血缘关系”,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将这些标本送往北京大学进行化学成分产地分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崔剑锋介绍,考古工作人员使用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分析部分酱釉大罐的化学成分,结果证实“南海Ⅰ号”有相当一部分酱釉大罐与南越国宫署遗址的类似产品都产自南海区奇石窑或文头岭窑。

    带着这一重要发现,肖达顺等考古专家开始寻找“证据链”,破解“南海Ⅰ号”与南越国宫署遗址之间隐秘的历史联系。

    随后,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同佛山市博物馆、佛山祖庙博物馆和南海博物馆,对南海区狮山镇奇石窑和里水镇文头岭窑开展区域性考古调查。通过抢救性发掘,考古队清理了两座龙窑和一处作坊遗址。从调查采集的遗物发现,奇石窑和文头岭窑都盛烧于两宋,而且两者都兼烧内销外贸产品,都生产“南海Ⅰ号”同类酱釉大罐。

    这一考古新发现,为“南海Ⅰ号”到过广州,最后从广州港离岸的历史推断,提供了关键的实物证据。

    “南海Ⅰ号”这批产自南海窑址的陶罐不是纯粹的货物,而是盛储酒水食物的生活用器,以自铭“酒墱”最为突出。“这些陶瓷器质地粗糙较为低廉,其用途可能为当时的广州公使酒库或私人酿酒作坊用来装酒的容器,又通过地方官府馈赠或贸易上船出洋。”崔剑锋介绍。

    南越王博物院副院长、研究馆员李灶新表示,南越国宫署遗址西北部曾发掘出一组宋代的大型建筑院落,并从中出土大量与酿酒有关的遗物。《元大德南海志》关于“(经略司)公使酒库,在州治东庑”的记载,更加佐证这组建筑应是宋代广州公使酒库遗迹。

    宋代广州首设市舶司来专门管理海外贸易。《宋史》记载,市舶司的主要职责是“掌蕃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以来远人,通远物”。朝廷要求市舶司及港口所在地方官员对到来的蕃汉商人热情迎送。为招徕蕃汉海商举行宴会所需的招待用酒,就是地方官府所设的公使酒库所酿造的“公使酒”。李灶新推断,“南海Ⅰ号”在广州期间,也受到广州市舶司和广州地方官员设宴招待,并获得广州“公使酒”的馈赠。

    以这批酱釉大罐为线索,一条沉没海底多年的航路正在渐渐浮出水面:这些陶瓷器从南海窑口出发,通过珠三角水道交通到达广州官方或个别宗族大姓酒坊,再到海外贸易补给或者官方宴请馈赠,最后随船出洋遇难于下川岛海域……

    “由此可知,当时的贸易路线就是从南海产地通过广州及其相关海域装货上船。”肖达顺分析,这次考古发现间接说明广东南宋时期外销陶瓷生产依然保持不小的规模,也反映出广州在南宋中晚期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势的海洋贸易地位,对我国海丝申遗或有巨大推动作用。

    复原 历史图景

    上川岛是古代中欧贸易据点

    明代郭棐《广东通志》中记载:“上川山之左曰大金门海,右曰小金门海,诸夷入贡,风逆则从此进,其西南曰寨门海,而番船舶往来之冲。”

    历史学者汤开建教授研究指出,明代上、下川岛与今广海湾、镇海湾形成一个大湾,包围寨门、金门、望峒诸澳,与番船、番货诸澳相连,成为一片船舶避风的港湾区,是当时外国商船在中国沿海最主要的贸易区。

    川岛海域作为古代海上丝路必经地的历史记载,随近年来考古调查研究的深入,被不断印证。肖达顺分析,按照历史文献记载,船只从广州出来,经上川广海一带就可以直接下南洋。“‘南海Ⅰ号’从广州驶出,却往西经过川岛,说明是有意往这边走,是一条必经之路,我们也在为此继续搜寻物证史料。”

    事实上,“南海Ⅰ号”并不是川岛海域唯一的古沉船。

    上世纪80年代,湛江渔民在这一海域打捞起3门铜炮,其中一门炮身上有1642年的明确纪年,还有清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徽章标志,这是17世纪的铜炮,后来被鉴定为一级文物入藏湛江市博物馆。

    而在台山市博物馆,也藏着3件台山渔民打捞出水的沉船木锚,分别于2007年和2012年发现,其中一件木锚的位置距离“南海Ⅰ号”沉船地点仅5海里。经过专家鉴定,3件木锚为宋元时期货船使用,其中有件双爪锚,是目前国内发现的唯一一件。

    2016年,“南海Ⅰ号”所在台山水域被列入第一批广东省水下文物保护区,更大规模的考古发掘调查随之铺开。

    “可以说,这里是水下考古的富矿区。”肖达顺向记者展示了一张他在上川岛乌猪洲水下拍摄的铁炮影像图,长条形铁炮外形清晰可见。在这一沉船遗址附近,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22年起更名为“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以下略)、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2015年至2018年间先后发现了6枚铁炮。

    2016年6月,经国家文物局公布,位于上川岛的大洲湾遗址和方济各·沙勿略墓园入选“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点名单。同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大洲湾遗址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为了防止瓷器碎片及考古区域被海水侵蚀,沙滩边上搭建起了一座两层高的防护建筑,像一个巨型保护罩一样将近百平方米的海滩围住,顶部是海景观光台。

    上川中学退休教师关容佳回忆:“小时候我们把这片海滩叫‘花碗片’,后来叫‘花碗坪’,因为海边厚厚一层都是青花瓷片,有的渔民在附近潜水打捞青口螺,也常常捞起一样的陶瓷片。”

    “大洲湾遗址出土的瓷器碎片基本来自景德镇窑口。”肖达顺告诉记者,学界认为这批瓷器被运至粤闽浙沿海港口,再辗转到上川岛交易,转运至东南亚、印度、西亚甚至非洲和欧洲地区等,这种贸易兴盛一时,以至上川岛成为西方人熟知的航标。

    记者在遗址现场看到,馆内的玻璃地面下陈列着从大洲湾发掘出的瓷器碎片;而从另一侧海边断面上可以发现,从下往上分别是巨大且不规律的基岩、填充缝隙的碎石头、细小的砂石层。断面上面巨大的镜面玻璃则将顶部的清代石墙墙基、散落瓷片等痕迹展现在观众面前。

    专家判断,其中的碎石层都是人工构筑的,铺成的平台就是明代中葡进行瓷器交易的场所,这一碎石层堆积上的活动面也与历史文献中关于早期中葡海洋贸易的内容相吻合。

    据记载,西班牙传教士方济各·沙勿略于1552年登陆上川岛,他在岛上写了一系列信札,其中也写道:“上川港距广州30里格,许多商人从广州城赶来此地与葡萄牙人交易”。

    “宋元的海外贸易很兴盛,但是明代实行海禁政策,外来船只不能靠岸,沿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东来的葡萄牙人只能在离岸9海里的上川岛登陆,建立贸易基地。因此上川岛是比澳门更早的中葡贸易据点,是中欧贸易的起点,对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肖达顺说。

    发现 先秦遗迹

    揭示史前人类海洋活动印记

    近年来,“南海Ⅰ号”考古领队崔勇与肖达顺等考古专家,对整个水下文物保护区展开细致的调查,寻觅海丝踪迹。

    上下川岛海域很大,水下考古有如大海捞针,队员们一边收集史料,一边寻访岛上的渔民。渔民出海都是拖网作业,水下有障碍物就会把渔网挂住,许多渔民就会标注好位置避免下次再重蹈覆辙。

    “往往渔民提到的这些地方就是重要的线索,有时障碍物是礁石,有的可能就是沉船。”肖达顺说,考古队员会把每年调查过的区域在地图上标注出来,比如上川岛南部围夹洲水道上、沙堤港口的墨斗洲北岸礁石、打铁湾沙滩上都发现了一些清代瓷片。

    2015年前后,崔勇在一次避风上岸时,在沙堤港的打铁湾海岸线旁意外发现了一处先秦遗址,不仅发掘了一些夹砂陶片,还有少量的石吊坠、石锛等石器。随后,关容佳也在这里捡到了一片夔纹陶片。2018年,考古队对打铁湾遗址进一步试掘,出土器物中又有一件不太寻常的夔纹陶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我们比对了惠州博罗横岭山遗址出土的同类纹饰,确认它应该属于西周晚期。”肖达顺由此推断,至少在距今3000年前,上川岛就有古代人类的海洋活动了,这对研究先秦时期人类海洋活动和交流扩散提供了重要线索。

    肖达顺推断,新、旧石器时代之交,珠三角人类活动已有一定发展,比如清远的青塘遗址就入选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此外,新石器时代遗址大量发现并扩散到现代海岸线一带,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沙丘遗址或贝丘遗址,甚至还呈现大陆人口向太平洋岛屿及东南亚地区岛屿扩散的迹象,这些岛屿的人都被认为是操着同源语言的“南岛语族”。

    当时上下川岛海域是否有路桥?岛上的人是如何漂洋过海的?一系列的谜题还有待考古学者的深入研究。随着考古工作及相关研究取得进展,川岛海域从先秦到宋元明清等的海丝遗迹“串珠成链”、脉络逐渐清晰,印证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盛历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16:12:32 | 只看该作者
“南海Ⅰ号”航线揭开神秘面纱,上下川岛海域考古地图“浮出水面”
川岛海域考古惊喜不断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位于上川岛的大洲湾遗址。南方日报资料图片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参与“南海I号”出水打捞的潜水员正在进行水下切割作业。南方日报资料图片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南海I号”沉箱整体打捞正式出水。南方日报资料图片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大洲湾遗址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奇石窑西门村龙窑遗址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①②③依次为“南海I号”上发现的“酒墱”款标本、“淳熙元宝”款铜钱和印花陶罐。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水下考古研究所副所长肖达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11:55: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7 11:57 编辑

链接阅读:
先睹为快!“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将在广东省博物馆开放

来源:南方网

  南方网讯 宋元两代是中国书画艺术的巅峰时期,展现出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宋元书画佳作至今仍是国人学习、临摹的范本,虽历经久远,但传世之作少之又少,弥足珍贵。


  广东省博物馆将于2022年8月19日开放“绘冠南天——粤藏宋元书画特展”。此次展览,首次汇集了6家岭南地区文博机构收藏的宋元书画珍品。广东省博物馆藏的南宋陈容《墨龙图》轴、元代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广州艺术博物院藏的元代李衎《纡竹图》轴等均将在开放日亮相。

  同时,展览也从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借展清代粤籍名家吴荣光、孔广陶等收藏过的部分宋元书画名迹和广东人最早的传世墨迹。阵容豪华,流芳百世,可谓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宋元书画文物特展。


↓↓↓部分作品,先睹为快↓↓↓

时空交汇千百年

峰峦叠嶂,谁人间?

北宋 佚名 《群峰晴雪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真龙腾云驾雾,气势非凡

得心应手,千年回望沧桑梦

南宋  陈容《墨龙图》轴 广东省博物馆藏

文人墨竹,霜筠雪色

劲节虚心,芃然有生意

元  李衎《纡竹图》轴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赵孟頫之书法内含风骨

宽绰秀美,清俊遒媚

元  赵孟頫《行书陋室铭》卷 广东省博物馆藏

魏晋风流,千载回声

兰亭风骨,传世之作

《宋拓王沇本兰亭序》 故宫博物院藏


  欲了解更多粤藏宋元佳作,请前往广东省博物馆,期待特展开放到来!

  记者 王沛容 实习生 谢秋洁 图片由主办方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8-7 10:46: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7 10:52 编辑

链接阅读:
中国西北史前遗址世茂遗址景观

2022年8月6日,一名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工作


   石峁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是一座建于约 4,3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市,大约 300 年后在历史编年史中描述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公元前 2070-1600 年)期间被废弃。


   在过去的 10 年里,挖掘机发现了一座石城,这里有巨大的防御工事和复杂的基础设施、数千件豪华文物和一座 230 英尺高的阶梯金字塔。


   “该遗址的早期日期和周边位置令人惊讶,因为中国文明被认为是在世茂成立约 500 年后在中原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考古》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新华社/张博文)

   2022 年 8 月 6 日,一位考古学家展示了从中国西北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头制成的针(新华社/张博文)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新华社/张博文)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新华社/张博文)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新华社/杨一淼)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新华社/张博文)

   2022 年 8 月 6 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出土的骨制针头(新华社/张博文)

   2022 年 8 月 6 日,一位考古学家正在清理中国西北部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新出土的石刻(新华社/张博文)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出土的石刻(新华社/杨一淼)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的加固墙。新华社/张博文)

   2022 年 8 月 6 日,考古学家在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测量最近发掘的石刻。(新华社/张博文)

   2022年8月6日拍摄的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重要的史前遗址石峁遗址的一部分。


   石峁遗址位于中国西北部陕西省神木市,是一座建于约 4,300 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城市,大约 300 年后在历史编年史中描述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公元前 2070-1600 年)期间被废弃。


   在过去的 10 年里,挖掘机发现了一座石城,这里有巨大的防御工事和复杂的基础设施、数千件豪华文物和一座 230 英尺高的阶梯金字塔。


   “该遗址的早期日期和周边位置令人惊讶,因为中国文明被认为是在世茂成立约 500 年后在中原地区首先发展起来的,”《考古》杂志上的一篇文章写道。(新华社/张博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22:4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6 22:50 编辑

宋的故事有助于介绍青海魅力

作者:王茹 | 中国日报 |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7月促进大陆与台湾友好文化旅游活动,嘉宾来到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王茹/中国日报提供]

   从字面上看,这是一个笑话,有点马戏,后来成为一首深受喜爱的歌曲。1939年,作曲家王洛宾在青海金银滩草原与其他剧组人员在片场时,结识了一位参演该片的藏族姑娘。一天王想开她的玩笑,抽了她骑的马。马狂奔,她差点摔倒。那个女孩后来又回到了他的身边。这段经历,加上美丽的风景,激发了他创作后来以哈萨克族民歌为基础的著名作品《远方》。

   这首歌后来被翻译成英文并由保罗·勒罗伊·罗伯逊、戴安娜·罗斯和何塞·卡雷拉斯等著名歌手演唱时变得更加知名。这首著名的歌曲使青海成为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目的地,正如标题所暗示的那样,遥远的地方。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合会、中华文化友好协会、青海省人民政府邀请大陆文化、旅游、媒体、艺术等各界人士150余人参加,台湾访问青海。[王茹/中国日报供图]

   7 月,作为促进大陆与台湾友谊的文化和旅游活动的一部分,一群台湾客人参观了纪念王的音乐和艺术博物馆,突显了这首歌的起源。

   活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合会、青海省人民政府主办,邀请了150多位来自文化、旅游、媒体、来自大陆和台湾的艺术访问青海。

   参加活动的人们参观了包括青海湖在内的青海多地,以及土族聚居的互助县、撒拉族的故乡循化县等青海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合会、中华文化友好协会、青海省人民政府邀请大陆文化、旅游、媒体、艺术等各界人士150余人参加,台湾访问青海。[王茹/中国日报供图]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张旭表示,大陆和台湾人民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他希望此次活动能够鼓励人们探索青海与台湾文化旅游交流合作的新方式。

   “青海湖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居武汉市的台湾导演 Tonk Hsueh 说。“自然景观让我惊叹,湖水如海,山高如云,山边云游。

   “这次旅行也让我看到了不同种族的和谐相处。我感受到了与他们的联系,”他补充道。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在青海西宁,人们参观藏毯公司。[王茹/中国日报供图]

   参观完景点后,嘉宾们积极为青海发展旅游业建言献策。例如,常驻上海的台湾艺术家李太子建议将青海的美景与艺术形式相结合,以青海湖为背景举行表演,或在山谷举办音乐会,以吸引更多游客。

   台湾新党前主席育慕明表示,感受青海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希望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到此一游,领略国家风光的壮丽,共同推动民族伟大复兴。

   “青海对我来说不再是遥远的地方。现在它在我心中,”来自台湾的杭州市客人林志强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19:44:41 | 只看该作者
【图刊】文明的坐标丨“路”起洛阳,行走在“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出自北宋司马光的《过故洛阳城》,其中便道出了洛阳城的历史地位。汉魏洛阳故城位于今天河南省的洛阳市东部,是东汉、曹魏、西晋、北魏朝代的都城,“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曾经城郭巍峨、宫阙壮丽。2014年,汉魏洛阳故城遗址作为“丝绸之路”沿途城市遗迹之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随着近年考古的深入,深埋地下1500年的汉魏城市格局和宫城轴线基本显现,人们得以领略到赫赫都城昔日的繁华和历史巨变的沧桑。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前后延续使用近1600年,为中国甚至世界历史上最大的古代都城之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航拍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汉魏洛阳城遗址宫城区千秋门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清理出的魏晋时期三条水道遗迹,其规模巨大、工艺考究,在汉魏洛阳城的发掘历史上尚属首次发现。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千秋门遗址,千秋门是进入汉魏洛阳城宫城的大门之一。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航拍汉魏洛阳故城国家遗址考古公园。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河南省洛阳市,汉魏洛阳城城墙遗址。图片来源:Sipaphoto版权作品 禁止转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汉魏洛阳城遗址宫城区。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千秋门、永巷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俯瞰图。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千秋门、永巷遗址考古发掘现场俯瞰图。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19:2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6 19:36 编辑

【文明的坐标】神鸟“舞”金沙 多图展示金沙遗址出土的那些珍品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位于四川成都市二环路边上的金沙遗址发现于2001年,系21世纪我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意义深远。该遗址出土了金器、铜器、象牙器等珍贵文物,堪称世界范围内出土金器、玉器最丰富,象牙最密集的遗址。其中,最亮眼的当属“太阳神鸟”金箔饰品,其内层图案是向四周喷射出十二道光芒的太阳,外层四只展翅的神鸟围绕着太阳循环往复地飞翔,与中国古代的“金乌负日”传说不谋而合。下面这一组图片带你看看金沙遗址出土的那些珍品。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太阳神鸟”金饰。
太阳神鸟金饰出土于成都金沙遗址,也是中国文化遗产日标志的原型。中新社记者 韩艺冰 摄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大金面具宽
   这是目前中国商周时期保存最为完整,体量最大的一件。其造型与小金面具有所不同,面部呈方形,额齐平,长刀形眉凸起,大立眼,三角形鼻高挺,长方形耳,耳垂穿孔,显得十分威严。中新社发 郑劭淳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铜立人
   铜立人像立于一插件上。立人身躯矮小精干,脸形瘦削,短颈,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杏眼圆睁,大鼻、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还有穿孔。立人头戴有十三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精心打理过的发辫,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极具有三维空间感。中新社发 郑劭淳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石虎
   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跪坐石人像
人像外貌为裸体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态。其头顶发式中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
   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整个纹饰线条流畅,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商周时期成都地区青铜文明、金器加工工艺以及四川盆地与外地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资料。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四节玉琮
   透闪石玉,质地温润,灰白色,半透明。整体呈方柱体,外方内圆,中空,柱体四面外壁中间开出竖槽,将每面一分为二,使四角形呈方形凸面。凸面开横槽分节,共有四节,每节凸面刻划九道平行直线纹,三道一组,线纹平直规整。该器具有重大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中新社发 郑劭淳 摄 图片来源:CNS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铜人形器

   青铜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从肩部以下。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铜龙首

   青铜质,该器为一龙首形饰,扁平,正面圆眼,中部镂空,边缘凸起,张口露齿,下颚平直,上颚共3齿,其中前面两齿呈弧形,粗壮。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四川成都金沙遗址。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8-6 18:25:2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8-6 19:15 编辑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周口店两件骨化石珍品“失而复得”

   2007年2月25日,北京周口店遗址博物馆展出两件珍贵的“骨管”标本,它们长短粗细相当,腹面被磨平,均属肋骨的一段。这两件骨化石于1937年在周口店第四地点被发掘,后一直下落不明,近期在馆藏化石标本定级工作中被意外发现,经推断,骨制品的主人为2万年前的“山顶洞人”。本次重要发现,为进一步寻找“山顶洞人”的活动半径提供了新的思路。图为磨制骨器,从选料到加工制作,其意识水平已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中新社记者 张宇 摄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发掘成果

   2015年7月17日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2011年—2014年对第1地点第4层的发掘成果。在这几年的清理发掘过程中,先后对第4层堆积中上部、下部进行了发掘,共出土可鉴定标本上万件,其中包括近4000件石制品,可鉴定的大中型动物骨骼标本3000多件,另外还出土了啮齿类、鸟类等小型动物化石2000余件。 中新社记者 宋吉河 摄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周口店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
   周口店遗址第4地点出土的动物化石和展示的动物化石模型。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考古发掘现场复原沙盘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展出的考古发掘现场复原沙盘。 图片来源:ICphoto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中更新世时期的石制品
在周口店遗址内发现的中更新世时期的石制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中更新世时期的石锤
在周口店遗址第一地点发现的中更新世时期的石锤。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内猿人雕像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内猿人雕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明的坐标丨一片甲骨,穿越回三千年前的殷商王朝都城
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内猿人雕像
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博物馆内猿人雕像。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