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客家文化”,请说出几个“客家文化”的缺点和弱点来

  [复制链接] 0
收藏
73
回复
172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6-12 22: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7-7 01:22 编辑

如果你爱“客家文化”,请说出几个“客家文化”的缺点和弱点来,以证明你的爱。

如果你说不出来,那么证明你不爱“客家文化”。因为找不到缺点和弱点,又怎么能改进和发扬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1: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6 19:23 编辑

回复 QPWOEI 的帖子

嗯,说得很好。应该清醒地认识自己。看来“客家人”有很强的不安全感,这就很容易陷入“自卑”和“自傲”的怪圈中循环。而丧失了“自尊”和“自信”。这就很容易成为被利用的对象。有解决之道吗?呵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6-23 01:5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8 22:24 编辑

回复 花粉洛儿 的帖子

   一个人、一脉民系、一方风土、一种食材、一份热情、一些传承、一个机会、一锅锤丸....他们构成了一个历经纷繁生活的沉淀:习俗、民风、食材、信仰、宗教、规则、矛盾、竞争、差异、思考方式、一些事物的衰败、一些事物的兴起、一些特殊的条件、一些偶然的机会、历经的变革.......

   这个躲在粤东山区的客家小城(梅城)从来未过度追求过奢靡的生活。大山里面的“客家人”就犹如战国七雄里面的“秦国”,处于苦寒之地,能孕育出光辉灿烂的“文化”来吗?

梅菜扣肉          (梅菜+五花肉)
开锅肉丸          (纯五花肉)
酿豆腐             (豆腐+五花肉+了不起再加些冬菇鱿鱼丝)
盐焗鸡             (盐+鸡)
...........

  远的不说,比起广府菜系食材:鲍参翅肚,象鼻熊掌.......自然逊色许多。仿佛客家人都崇尚“极简”的生活方式,在于追求事物的本质,而非表象,追求的是何谓纯粹,何谓平静,何谓无声静谧中的丰富呈现,采用的食材不仅简单且具纯粹的味道........

  在这种“极简”食材培育下,客家人会形成怎样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呢?带着种种疑问,趁着在这些味觉被完全埋没之前,用舌尖去把它们挖掘出来,让自己敏感起来,去体会封存于其中的哲学。以期构建有灵魂和根为框架的日常生活,并让它代代相传下去。
                                                                                                   客家小城(梅城)的饮食风格开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0:15:32 | 显示全部楼层
yanxiuhong:
客家优点很多,我列举一个不足,希望大家三思:
开创有余,守成不足。
这在南洋有明证:有所谓“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的情形。
===========================================================================
[开创有余,守成不足。
这在南洋有明证:有所谓“客家人开埠,广府人旺埠,潮汕人占埠。”的情形。]

对于“打拼”的精神嘛!远的不好说,就说近的吧!
福建有一首民谣:
“日本人怕福清,英国人怕连江,美国人怕长乐,全世界怕福建”。
福建长乐有一个山村,通过接力赛的偷渡方式,竟然把全村人变成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公民。
长乐人多集中在美国纽约,市区人口1800万,华人90万,福建人占80万。而福建人中又以长乐人居多。据纽约市皇后区公共图书馆所公布的《纽约移民人口报告》称,保守估计,至少有30万长乐人生活在纽约。在纽约的一条街,全是长乐人开的餐馆,杂货店。整天熙熙攘攘,福州方言响彻街头巷尾。现身此地,不知是美国。
并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闽南歌曲《爱拼才会赢》。
一时失志不免怨叹
一时落魄不免胆寒
那通失去希望
每日醉茫茫无魂有体亲像稻草人
人生可比是海上的波浪
有时起有时落
好运歹运 总嘛要照起工来行
三分天注定 七分靠打拼
爱拼才会赢

不能坐井观天,看看其他民系,比较一下就能找到差距在哪儿?差距有多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0:24: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6 19:26 编辑

yanxiuhong:
                   根底就是一种投机,逃亡,而非坚守与耕耘。
===================================
只是看到片面,诸位还记得“兰芳共和国”没?
兰芳大统制共和国(1776年~1886年),通常简称兰芳共和国,亦有称南方共和国,是海外华人所创立的第一个共和国。
1770年,广东梅县客家人罗芳伯在东南亚西婆罗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了“兰芳公司”,1777年罗芳伯将“公司”改为“共和国”,成为“兰芳大统制共和国”。兰芳共和国建立时,第一任总制是陈兰伯,第二任总制是罗芳伯。兰芳大统制名称,取之于此;亦有人因第二任总制罗芳伯而称其为方伯共和国。
也并非只是投机和逃亡,也有扎根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1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6 19:13 编辑

yanxiuhong:
          另一个,大客家意识及认识均不足,很多客家人停留在县、市层次的认同。
==================================
“客家”本来就是“土客大械斗”时对客家人的污蔑性说法,竟然拿来标榜作为品牌标识,这个........
就好象别人骂你“半担昂,太番薯”,你竟然光荣地把“半担昂,太番薯”做为荣耀的标记。这个估计你答应,粤西的死难先民都不答应。

又如:本来客家话在汀州叫“唐音”,你现在竟然弃“唐音”不用,而用“客家话”。估计你答应,汀州先民也不答应。
这些“客家话”“客家”也不知道是哪个王八蛋搞出来的。得按汉奸论处,查出来后得骂他三天三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7#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2:0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6 19:13 编辑

QPWOEI:
       桥头同学的视角很独到,分析得也很精辟,个别观点尚可探讨一下,如客家是始于土客大械斗‘土人’对客家的蔑称,不知确定否;据看到的资料上说的大多数都是客家一词是从他称到自认的过程,客家,原无,官方文献记的是‘客籍’,客家民系的确认源于罗香林,据说,客家人曾经险些被划为少数民族,客家人自称客、山客【音哈】,跟畲族的自称是一样的,罗香林通过调查研究,完成了‘客家源流考’一书而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而确立了民系一说,确立了民系一说才确立了客家之说;
至于客家话与唐音一说,客家话本来就是六朝古音的继承和延续,当然,在客家的形成的过程中也是融合了当地瑶苗畲等语言的。。。

============================================================================
嗯,对于这个问题嘛!其实,要搞清楚也是很容易的事。

首先,我们可以用爱因斯坦在广义相对论和狭义相对论里面提到的四维时空观念做指导,把土客大械斗作为一个时间切片。然后再看土客大械斗以前,是否有“客家”“客家人”的意识和观念。假如没有,那说明是大械斗之后才有的,那就绝对不可能自己自认有侮辱性的名称了。那么,罗香林先生就有“卖族求荣,为了讨好四邑民系、广府民系等,而把“客家人”世世代代钉在耻辱的柱子上”之嫌了。当然了,我们要本着“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过一个坏人”的宗旨,积极为罗香林先生辩护。通过“索隐”和“考证”等手段,找出土客大械斗以前,“客家人”就有自认“客家人”的证据出来。大家一起努力,好不好?

其次,“土客大械斗”的事件发生在“咸丰”“同治”年间,也就是公年1851年之后。而上面说到的作为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兰芳共和国”成立于1777年(美国是1776年成立的),罗芳伯担任首任国家首脑“大唐总长”。假如那时候已经有了“客家”的概念,估计罗芳伯会取名“客家共和国”。国家首脑也会是“客家总长”的称谓。从1777年到1851年期间,请各位“客家大师”充分挖掘一下,有无“客家人”自认的记录。如果没有,那么罗香林先生就........

再次,若证明“客家人”是侮辱性称呼后,应该撤销所有“客家”的标识。不能让子子孙孙都屈辱在这个名下。我们就改为“唐人”吧!说的是“唐音”,读的是“唐诗”,穿的是“唐服”,弘扬的是“唐文化”.........让子子孙孙都骄傲着活着。大家说好不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8#
 楼主| 发表于 2013-6-24 23: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4 23:26 编辑

回复 也曾怀旧 的帖子

温仲和《嘉应州志》写于光绪时期(1898年),也就是记载的土客大械斗(1851年)之后了。事先声明,本篇主要是做严肃的学术论证。不涉及罗香林先生的个人私事。但也不能给错误的论述所绑架。

温仲和(1849~1904年),字慕柳,介柳,广东嘉应州(今梅县)松口镇人,晚年一直居住潮州。(土客大械斗之时,温仲和才两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9#
 楼主| 发表于 2013-6-25 09: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8 22:23 编辑

也曾怀旧同学:
=================================================
温仲和《嘉应州志》   光绪时期(1898年)
章太炎在《新方言》   1907~1908年
。。。。。。。。
等书,均未有“客家”一词有自认的痕迹,都是广州人谓“客家人”之他称。
罗香林(1906年-1978年),大家不要以为罗香林先生是很古远的人物。其实,他跟我们差不多是同时代人。
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希山书藏,1933。
注意:罗香林出版《客家研究导论》时年26岁,燕京大学历史研究所刚毕业。他此时的心智等各个方面都能完全独立自主吗?何况他在清华大学时是师从梁启超,梁启超是正宗的江门新会四邑人。

一个26岁的毛头小子,就把几千万人烙上说“客家话”的“客家人”,估计我答应,你也不会答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6-26 09:45: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梅江桥头 于 2013-6-28 22:22 编辑

也曾怀旧同学说得很好。要知道,这是一场公平的审判。一定要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把所有事实和证据都摊在阳光下来审判。大家看,在强大的事实面前,秋歌同学也会感到有道理的喔。嫌疑犯在被定案以前,也是享有人权的,请大家积极为他辩护,这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优越性,好不好?


首先,要明晰“客籍”的概念。“客籍”一词,它是古代户籍管理制度中的一个名词。如:你从北京跑到山东做生意,那你的户籍也是“客籍”,不是专门针对“客家人”这个人群而发明的词。
清朝的户籍管理分类中,就分为:官籍、卫籍、灶籍、客籍、寄籍等分类。
“客籍”和“客家”的关系,有点好像现在的“流动人口”和“流民”称谓一样。“流动人口”只是户口管理的一个名词,中性。而“流民”、“盲流”等称谓就带贬义了。这些词的构成有相同的“字”在里面,可是表达是不同的概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