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style="FONT-SIZE: 22px; FONT-FAMILY: 黑体"><font size=3>08年10月在鼓浪屿诗歌节上,著名评论家,三崛起之一的孙绍振教授大声宣布:经过他与一批专家的努力,去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文科教材评审会议上,把贺敬之、郭小川、李季之流的诗歌统统赶出了教材,当他最后总结道:“让这些人见他妈的鬼去吧!”,台下掌声雷动</font><br /><br /><br />从工具论中挣出</font><br /><font style="FONT-SIZE: 20px; FONT-FAMILY: 隶书"><span style="FONT-FAMILY: 宋体">——</span>读《新诗90年序跋选集》</font><br /><font style="FONT-WEIGHT: bold; FONT-SIZE: 18px; 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林忠成</font><br /></div><br /><br /><br /> <wbr> <wbr> <wbr> 在翻阅黄礼孩主编的《新诗90年序跋选集》时,我打开了一条历史之河:看见了底下的鹅卵石与水藻,众多诗人像一条条鱼在游动,这是一部波光粼粼的诗歌史,那些闪烁的的浪花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胡适、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肇始。可以看到中国现代诗从粗粝、夹生、变异到温润、娴熟、从工具论逐渐转向本体论,从异化的诗歌转向自在的诗歌。<br /><br /> <wbr> <wbr> <wbr> 中国现代诗可以历时性的划分为三大板块:从胡适的《尝试集》到49年,从49年到70年代末,从70年代末至今。中间那个阶段的中国新诗是工具论手中的锄头、铁锤、弓箭、匕首一类的东西,是庞然大物投下的阴影,是意识形态的附庸。在第一阶段,如果说胡适的“一只苍蝇哼哼哼,两个蚊子嗡嗡嗡”,冰心的母爱、童心,李金发的食客,徐志摩的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体现了一种诗歌的自在性,那么,被主流意识形态过度阐释的郭沫若、艾青、臧克家、殷夫,他们一开始就把诗歌异化了。其实整个20世纪中国的主流文学甚至主流文化都是工具论的重灾区,它们必须要攀附在一棵大树上才能生存,从来没考虑过自己也可以长成一棵树,从此告别爬行主义的生活,一种缺钙的生活,从此告别软骨病。<br /><br /> <wbr> <wbr> <wbr> 49年到70年代末的主流诗歌是整个文学史的耻辱,一代人沉重的十字架,它沦为了帮派打手一类的可悲境地。元遗山在《南濠诗话》中写出了这种伪文学的辛酸——“纵横纵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在1975年出版的《北京工农兵诗选序言》中,作序者钢牙铁齿地喊着: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把诗歌当作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武器,冲杀在批判刘少奇、林彪和孔老二的激烈战场上,为革命写诗,为战斗写诗。”所以这篇序言很顺理成章地取名为:“让诗歌成为群众手里的尖锐武器。”如果德国汉学家顾彬钻研了这一时代的诗歌,不知道他会用什么概念归结——连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当代文学在他眼里都是垃圾,批判作家们没有骨骼,充满奴性与市场味?<br /><br /> <wbr> <wbr> <wbr> 当整辆文学列车隆隆地开进红色恐怖主义的帝国大厦,当全体中国文人被主流意识形态绑为人质,连郭沫若也对大跃进大唱赞歌,写下《向江青同志致敬》时,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论主体性、本体意识、终极关怀之类的纯正话题吗?套用一句西方思想界的名言:在文革之后,写诗是野蛮的。《诗经》里有这几个句子可以透析出当代良知尚存的中国文人对那段红色恐怖主义极权的心态:“取彼僭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br />投畀有北,有北不受。”<br /><br /> <wbr> <wbr> <wbr> 这三十年来在诗歌界形成的伪庄严,伪崇高的遗毒,在整个中国奔向日常生活后,还时常发作出来。浸淫其中的几代诗人由暴风骤雨般的急性中毒转变为慢性中毒,毒源虽然被清除出历史舞台,但毒素已经深深渗透进了他们的肝脏脾肺,不是喝几杯清水服几贴泻药所能解决的。所以,艾青、臧克家、公刘在80年代初的朦胧诗大论战中,脸色铁青,摁着隐隐作痛的内脏训斥北岛们:“充满资产阶级趣味,脱离人民大众。”<br />“是文艺界的一股黑风。”<br /><br /> <wbr> <wbr> <wbr> 习惯了在主席台上的庄重发言,连半夜的梦话都是作报告的腔调。鲁迅当年说过,所有的中国人只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为能做稳奴才而洋洋得意,一类为做不到奴才而唉声叹气。鲁迅在一篇杂文中还提到:奴才一旦做了主子,将比原来的主子更加凶狠。真是入木三分!这些当年被红色极权关入牛棚、被逼去扫厕所、被五花大绑拥到台上批斗甚至被逼得家破人亡的“奴才”,在他们的至高无上的红色皇帝驾崩后,对来自底层的,无权无势的朦胧诗人为什么如此逼迫?<br /><br /> <wbr> <wbr> <wbr> 80年代以来,整个中国主流文化界都在慢性中毒中喘息,脸色苍白。佐证之一:80年代的小学、中学文科教材,充塞着贺敬之,郭小川那批御用文人“吾皇圣明”之类的颂歌,《回延安》《青纱帐,甘蔗林》等等,鲜活的,当下的,去蔽的日常生活,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完全被教材排斥在外,工具论在垂死挣扎。<br /><br /> <wbr> <wbr> <wbr> 2008年10月在厦门鼓浪屿诗歌节上徐敬亚对那段急性中毒的时期总结道:“我们那代人是喝狼奶长大的。”49年以前成长起来的成名诗人集体发羊角颠。30多年过去了,栽下的小苗都成参天大树了,中国诗人体内的毒素该彻底除净了吧,不一定。“彩霞铺满大道,阳光染红胸膛”“幸福的歌声撒满田野”“飞向金色的首都”这类伪崇高伪庄严的文革口吻,直到今天,仍然是一部分人心里的宏大叙事。圣洁,繁华,富丽,盛大,高远,宏阔,欢畅,令人恶心的和谐,这些与主流意识形态不谋而合的伎俩在诗歌圈大行其道。08年8月在北京开了场世界性的体育公开课,居然让多少诗人热泪盈眶,哭着喊着要为这节体育课争光添彩。工具论的毒素不但难以在中毒者身上彻底除去,还会遗传后代。08年那阵有多少官方期刊在征集以那节体育课为题材的诗歌,又有多少缺钙者趋之若鹜。<br /><br /> <wbr> <wbr> <wbr> 庞然大物随便清清嗓子,一些文人就连忙递上开水,润喉片,深深弯下去:“愿成为您老的工具。”尽管有一批诗人嗜毒成瘾,但是,回归本体,把诗歌归还给诗歌,把人归还给人,是一股深得人心的汹涌大潮。违反伦常,违反人类共性,违反普世价值,无论被权力话语怎样包装,也别想弘扬开来。它终归会回到它该有的位置,该消失的就会消失。08年10月在鼓浪屿诗歌节上,著名评论家,三崛起之一的孙绍振教授大声宣布:经过他与一批专家的努力,去年在教育部组织的中学文科教材评审会议上,把贺敬之、郭小川、李季之流的诗歌统统赶出了教材,当他最后总结道:“让这些人见他妈的鬼去吧!”,台下掌声雷动。巴尔特说过:“任何一种政治写作都只能证明存在着一个警察的世界,这些写作在总体上是毫无出路的。”那些语言生硬、意境贫乏、思想浅薄、技巧陈陋、人格沦丧的伪诗退出教材,退出大众的视野,是一种历史的必<br />然。<br /><br /> <wbr> <wbr> <wbr> 让诗歌回到诗歌,让意识形态回到意识形态,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别控制不属于你的,和谐你不该和谐的。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br /><br /> <wbr> <wbr> <wbr> 现在,我们把历史的探照灯打回到二三十年代,发现那时期的许多诗歌是需要重新估价的,尼采所谓:“打倒一切偶像,重新估价一切。”那个时期虽然兵荒马乱,社会分裂,这反倒给诗人们提供了一种自由,没有哪股权力话语的毛爪子伸向诗歌,掐着它的喉咙逼它讴歌或让它充当“锐利武器”。新月派诗人,以及冯志、卞之琳、朱湘等人,他们的文学地位其实是被掌握话语权的左派文史撰写者遮掩了,单从诗歌的自为来看,这些诗人更接近本真,更接近诗歌内核,语言纯熟,工于巧智,随心所欲不逾矩。朱湘在三十年代写过一首《当铺》:<span style="FONT-FAMILY: 楷体_GB2312,楷体">“美”开了一家当铺//专收人的心//到期人拿票去赎//它已经关门。”</span>视角奇异,它体现出的强烈知性,不逊色于当代诗歌。<br /><br /> <wbr> <wbr> <wbr> 49年以前,“藏天下于天下”的诗人还有戴望舒、李金发、冰心、汪静之、九月派诗人,部分的艾青,这是一批敢于在诗歌中原在的人,听从内心招呼,不盲从,不随众,不论为权利体系的工具。三十年代后期到整个四十年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一宏大叙事压垮了大批文人。当诗歌被历史逼着去充当工具时,它的悲剧就开始了。尤其是在红色占领区,诗歌出卖自己提前预演,源于一场莫名其妙的文艺座谈<br />会上的讲话。这场座谈会提到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等一些列服务观、服从观,必将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笑话。作为一个常识,诗歌只能为自己服务,只能对自己负责,它只能服从自己。自从那个座谈会后,诗歌就成了娼妓,它出卖自己成了权利体系的一部分,成了荣耀,身份,协会主席之类的东西。从那个时候诗歌登上意识形态的贼船,一路沿着错误的方向狂奔,变得面目全非,不在自足,无法原在,它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自己了。<br /><br /> <wbr> <wbr> <wbr> 这部《90年序跋选集》简直是一部20世纪中国人精神史的浓缩,德里达与阿特瑞奇在一次谈话中认为:从文学中可以提炼出历史的精粹。20世纪中国文人的精神史是一场去蔽史,不断把泥浆、裹尸布剥离开洁白高贵的精神,在一桶桶清水的冲刷下,诗歌渐渐露出本真,还原原在。历史必将永远记住当年冒着危险为还原诗歌本真而努力的先驱者:食指、黄翔、北岛、舒婷、芒克等。<br /><br /> <wbr> <wbr> <wbr> 本人一点谫见是:这期《序跋集》收入的文章朦胧诗以前的占太多位置了,全书560页,350页以前全是改革开放之前的。虽然前面占的时间更长,但49年至79年那一段,没有诗歌存在。49年到新诗诞生那截,不过三十多年,朦胧诗至今也是三十多年。觉得礼孩有点厚古薄今了。朦胧诗至今这段时期的诗歌是任何一个时期都无法比拟的,得到诗届内外一致肯定,连刻薄的顾彬都承认:“中国当代文学只有诗歌是成功的。”<br /><br /> <wbr> <wbr> <wbr> 另外一个缺憾是台湾的文章收的太少,可能是受客观条件限制,资料收集困难。尽管这样,仍然要向礼孩致敬,他的坚韧,内敛,他的温润与阳光气质,把全部精神托付于诗歌,托付于这个带不来利益的纯心灵之物,在物潮汹涌、人欲横流的时代,并不是谁都能做到的。<br /></div>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