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古韵-摄影素材
江西婺源已经成为摄影爱好者的一块主要阵地。作为一块有待开发的区域,婺源可供拍摄的题材不少,下面介绍一些供有兴趣的朋友参考。
古树
婺源境内多有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古樟树。浙源乡的虹关村的古樟是南宋以前栽种的,潘溪(现更名为潘坑)也有两棵樟树,树龄已有五六百年了,村尾的一棵树干中空,宛如半壁江山,但依旧郁郁葱葱,充满生机,而在村头就是著名的潘溪奇樟,这株树胸径达1.5米,主干弯曲如拱桥,刚好横在绕村而过的小溪上面,像天然的树桥,人们可以从树干上走,此树还有5个支干,好像小树长在大树上,更为奇特的是一株槠树也寄生在奇樟上。婺源著名的古村上晓起村村口,也有一株婆娑古樟。
拍摄古樟树是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清晨,透过朦胧雾气欣赏茂密的树影,近浓远淡,错落有致,仿佛文人笔下的水墨画。在历经沧桑的古树面前,你会荣辱偕忘,因为樟树由于岁月磨练产生的独特韵味隽永而深长,乡情乡韵和大自然对于生命的恩赐和考验,确实会使人想得很多……
木板廊桥
木板桥是婺源的一大特色,原汁原味的杉木建造的木板桥宛如金桥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桥下是清纯无比的江水,桥上不时有村姑农夫挑着担子从经过,山光水色与木板桥有机结合为一体,妙不可言。
现在,村里往往建造水泥桥,所以婺源的木板桥已越来越少,这种独特的乡土景观也将成为逐渐消失的风景线,有兴趣拍摄的朋友要抓紧时间。据了解,汪口村的木板桥前年拆除前夕,大批摄影者赶来拍摄这座桥,可见婺源廊桥在摄影者心中的地位。
婺源著名的廊桥当数彩虹桥,该桥离清华古镇不远,始建于宋代,桥为全木结构,长达140米,宽为7米,桥上写有“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对联,近100根的木柱用木榫将廊桥连为一体,桥两旁有廊亭,廊亭的两旁有长凳可供行人休息,另有石桌石凳,可以用来品茶弈棋。站在桥上浏览风光,只见彩虹桥两岸青山如黛,桥下绿水长流,一派优美静寂的田园情调,极富韵味。早晨在彩虹桥的对面还可以拍摄到日出的场景。
思溪古村前也有一座木质的廊桥,是当地村民进村的必经之路,思溪古村是古代的庄园式建筑群,村子里至今保留有不少明清时的民居。廊桥通向一条古驿道,古驿道上的石桥大多显得沧桑,令人发思古之幽情。据说此桥始建于清代,是当地的俞姓家族所建,桥由杉木作主材,未经过油漆,且没有木雕件作装饰,朴实小巧的特点充分显示出这座廊桥的设计者讲究实用性的设计风格。
民居
婺源的古民居与皖南民居风格近似,比较著名的有理坑的官宅府第、思溪古村、延村以及其它。婺源地处江西和皖南的交界处,古代属于徽州府。思溪古村的一个民居的8扇木格门总共刻了近百个寿字,这样的木格门确实比较少见。理坑的“大夫第”和“天官上卿”府都是明朝建筑的精品。
皖南的民居大都在平原上,婺源则是村落依山而建,拍摄村落全景比较容易。当地村民建造新居时依然按照传统的样式来设计施工,同样古色古香,地方风味浓郁,对于摄影者来说,很上画面。
有些村落间依然留有当年的驿道,宛如飘带一般伸向远方。那些规模较大的村落更有江南田园风光意境,古民居三三两两分布在山坳间,高高低低的树,曲曲弯弯的河,零零落落的树,有一种国画的韵味。四通八达的巷道造就了一种“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的氛围,在巷道中漫步,两边是高大的风火墙,马头墙重重叠叠,墙上是衰草枯叶,青苔苍然,脚下是青石板的古道,印痕深深,再加上“鸡鸣桑树巅,狗吠深巷中”,此时此刻你会有一种返朴归真、飘然欲仙的感觉。
野渡
婺源山区的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村前多有古渡口。临水而居的村落使得渡口几乎与村落的历史相同。古渡口或在翠竹掩映中,或在古树的烘托下,加上石板铺就的码头台阶,远远望去,显然是历经沧桑的模样。
从古渡口登上小船,竹篙起落处,波光翻动,舟影摇曳,奇妙的光影变化令摄影人心醉神迷雨天,穿蓑衣戴斗笠的船夫更多了一种江南韵味,那种独特效果的确令摄影者求之不得。
古渡口作为一种乡土景观,曾经在婺源比比皆是。随着岁月的推移和经济发展,已在逐步消失,因为毕竟俗话说“隔河千里”,依靠渡船过河的生活节奏实在太慢了。岁月逐渐埋没了古渡口,而越来越少的渡口从研究和欣赏民俗的角度也显得越发珍贵。有计划地拍摄古渡口有一定的难度,只能自己在旅途中寻觅。这些渡口用不了一二年,或许明年,图片中的场景就可能风光不再。甚至会永远消失。
婺源还有一些独特的地方性建筑,像路亭在其他地方就难得一见,婺源的路亭有木质的、砖砌的,古色古香而且造型丰富。老年人的衣着朴素,常常给人一种“衣冠简朴古风存”的印象,就是河滩边的茅草和芦苇也非常入画,总之,这里完全称得上一个摄影创作的“富矿”,值得开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