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10530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4-5-10 17:47:57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3 19:05 编辑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张宗宪(右)参观展览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掐丝珐琅龙纹尊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向张宗宪(左)颁发捐赠证书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展览现场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张宗宪致辞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图为观众欣赏掐丝珐琅麒麟香炉。中新社记者 张亨伟 摄

   5月8日,“金琅华灿:张宗宪捐赠掐丝珐琅器展”开幕暨捐赠仪式在上海博物馆举行。自2023年起,张宗宪共向上海博物馆捐赠了55件铜胎掐丝珐琅器珍品,其中不乏清康熙、乾隆时期造办处作品。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9:07:55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 老艺人话福州雕漆“新”传承


  中新网福州5月10日电 (叶秋云)9日至12日,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福建福州举办,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与徒弟共同创作的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吸引众多观展者的目光。


5月9日,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启幕,图为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吸引观展者目光。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这个作品是我和三个徒弟,花费了12年时间做成的。”据袁师永介绍,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的瓶身分别高两米八、宽一米四,这对对瓶一共雕刻了270位人物。“这是从佛经里衍生出来的人物,270位人物都有他的故事,所以动作、造型等都不一样。”

  看着这对作品,袁师永可谓春风得意。他告诉记者,光刷朱砂漆就刷了两百多层的厚度,而后又用传统的雕刻刀慢慢地雕琢,展出前还在不停地加工调整。

  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师徒‘福漆’技艺传承展”也于此间举行。传承展集中展示了袁师永及其十余位传承人、徒弟的合作作品,涵盖福州生漆脱胎髹饰技艺大型造像艺术作品与唐卡漆画作品等。


5月9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作品。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出生于福建闽东艺术世家的袁师永一直为扩大福州传统手工艺术队伍而努力。袁师永表示,他的徒弟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都有。此次希望透过展览,展现他与徒弟们在各个领域的作品,让大众了解传统手工艺术,并走近传统手工艺术。

  福犀即福州雕漆,具有近千年历史。雕漆,是指一种传统的装饰工艺,将多层漆涂覆在器物表面,然后利用雕刻、绘画、镶嵌等技法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袁师永表示,对于福州漆艺的认识,很多人都是从脱胎漆器开始,但实际上,福州漆艺的发轫期欲以雕漆工艺见长。

  据载,福州雕漆在宋代便已大放异彩。明清时期,得益于皇室偏好,雕漆艺术繁荣发展,福州依靠官方或者民间的远程贸易,从物流枢纽转身发展成为中国雕漆重要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曾东渡日本,并引发了海外国家的追捧热潮。然而,骤然而至的工业化成为雕漆的致命硬伤,雕漆在逐渐濒临消亡和顽强获得新生的牵扯中日渐暗淡。

  当下,福州雕漆何以为继?袁师永说,重塑价值认知上的文化自信,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兴和网络大数字时代的崛起,这无疑是实现福州雕漆复兴的现实可行途径。而这,也是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出现的原因之一。

  “工业化追求数量和精良,手工业者卖的则是想法和创意。”在他看来,当“私人订制”成为消费领域的主流意识时,雕漆从业者要思考的是如何赋予老的雕漆艺术以时尚感、时代感和文化的惊喜感,从而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这点可以借鉴日本人对漆艺所作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将雕漆艺术广泛应用于家装、汽车内部装饰等。

  袁师永对于福州雕漆的思索受到了业界的认可。2008年至2009年,袁师永创作的脱胎雕漆大瓶先后被台湾中台禅寺和台北佛教艺术中心收藏;《竹林七贤》《兰亭流觞》等八大件雕漆巨幅挂屏被香港东艺艺术馆收藏。

  同时,他也为恢复、弘扬福州古早的雕漆工艺——福犀技艺做出突出贡献。2022年,福犀(福州雕漆)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雕漆工艺得以传承延续,重放光彩。

  “对于我所做的尝试而言,市场的认可和学术界的认同是我多年孤独坚守的莫大慰藉。”袁师永感慨道。(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19:08:1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3 19:09 编辑

文化创意产业兴起 老艺人话福州雕漆“新”传承

  中新网福州5月10日电 (叶秋云)9日至12日,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于福建福州举办,由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与徒弟共同创作的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首次面向观众展出,吸引众多观展者的目光。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5月9日,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在福建福州启幕,图为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吸引观展者目光。 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这个作品是我和三个徒弟,花费了12年时间做成的。”据袁师永介绍,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的瓶身分别高两米八、宽一米四,这对对瓶一共雕刻了270位人物。“这是从佛经里衍生出来的人物,270位人物都有他的故事,所以动作、造型等都不一样。”

  看着这对作品,袁师永可谓春风得意。他告诉记者,光刷朱砂漆就刷了两百多层的厚度,而后又用传统的雕刻刀慢慢地雕琢,展出前还在不停地加工调整。

  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期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师徒‘福漆’技艺传承展”也于此间举行。传承展集中展示了袁师永及其十余位传承人、徒弟的合作作品,涵盖福州生漆脱胎髹饰技艺大型造像艺术作品与唐卡漆画作品等。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5月9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造像艺术专委会主任、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袁师永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作品。中新网记者 吕明 摄

  出生于福建闽东艺术世家的袁师永一直为扩大福州传统手工艺术队伍而努力。袁师永表示,他的徒弟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十几岁到五十几岁都有。此次希望透过展览,展现他与徒弟们在各个领域的作品,让大众了解传统手工艺术,并走近传统手工艺术。

  福犀即福州雕漆,具有近千年历史。雕漆,是指一种传统的装饰工艺,将多层漆涂覆在器物表面,然后利用雕刻、绘画、镶嵌等技法创造出精美的装饰效果。

  袁师永表示,对于福州漆艺的认识,很多人都是从脱胎漆器开始,但实际上,福州漆艺的发轫期欲以雕漆工艺见长。

  据载,福州雕漆在宋代便已大放异彩。明清时期,得益于皇室偏好,雕漆艺术繁荣发展,福州依靠官方或者民间的远程贸易,从物流枢纽转身发展成为中国雕漆重要的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曾东渡日本,并引发了海外国家的追捧热潮。然而,骤然而至的工业化成为雕漆的致命硬伤,雕漆在逐渐濒临消亡和顽强获得新生的牵扯中日渐暗淡。

  当下,福州雕漆何以为继?袁师永说,重塑价值认知上的文化自信,借助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兴和网络大数字时代的崛起,这无疑是实现福州雕漆复兴的现实可行途径。而这,也是雕漆作品《净土文化对瓶》出现的原因之一。

  “工业化追求数量和精良,手工业者卖的则是想法和创意。”在他看来,当“私人订制”成为消费领域的主流意识时,雕漆从业者要思考的是如何赋予老的雕漆艺术以时尚感、时代感和文化的惊喜感,从而赢得年轻消费者的青睐。这点可以借鉴日本人对漆艺所作出的生产性保护方式,将雕漆艺术广泛应用于家装、汽车内部装饰等。

  袁师永对于福州雕漆的思索受到了业界的认可。2008年至2009年,袁师永创作的脱胎雕漆大瓶先后被台湾中台禅寺和台北佛教艺术中心收藏;《竹林七贤》《兰亭流觞》等八大件雕漆巨幅挂屏被香港东艺艺术馆收藏。

  同时,他也为恢复、弘扬福州古早的雕漆工艺——福犀技艺做出突出贡献。2022年,福犀(福州雕漆)被列入“福建省第七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福州雕漆工艺得以传承延续,重放光彩。

  “对于我所做的尝试而言,市场的认可和学术界的认同是我多年孤独坚守的莫大慰藉。”袁师永感慨道。(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14:49 | 只看该作者
浙江省博物馆举行龙泉宝剑精品展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5月7日,观众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观看龙泉宝剑精品展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展出的一款龙泉宝剑作品局部(5月7日摄)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5月7日,观众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观看龙泉宝剑精品展。

  为期一个月的“剑出龙泉——龙泉宝剑精品展”日前在浙江省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围绕甲辰龙年主题,汇集当代34位铸剑名家精品,展现龙泉宝剑锻制技艺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与风貌。新华社记者 韩传号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17: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6:19 编辑

文化中国行|在大足石刻,寻找不曾远去的身影

       梁思成坐在石凳之上,手搭拐杖,微微抬头,凝视着眼前的摩崖造像。

  这是一张拍摄于84年前的照片。1940年1月,38岁的梁思成与中国营造学社的同仁们来到中国西南调查古建筑。他们发现了这些遗落在大足北山荒野中的石刻。梁思成在石刻前的身影,被同行人拍下,成为大足石刻最早的影像记录之一。

  7年后,梁思成在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介绍了此次调查成果。这是国际学术界第一个关于大足石刻的报告。

  此后,随着考古研究深入,大足境内先后发现上百处、共5万余尊摩崖造像,大足石刻的历史轮廓也逐渐清晰:始建于初唐,至两宋达鼎盛,集儒、释、道三教造像之大成,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5处石窟最具特色,代表了公元9世纪至13世纪世界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3月27日,游客在大足石刻景区参观。新华社记者 张子彧 摄

  1952年,大足石刻文物保护机构成立,开始系统科学保护大足石刻。当年,北山石刻保护长廊启动建设,北山石刻上方加盖了挡雨的顶棚;1961年,北山、宝顶山摩崖造像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大足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15年,全国石质文物保护一号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观音造像抢救性保护工程竣工;2019年,《大足石刻全集》出版,填补了国内石窟寺编写出版大型考古报告的空白……

  一个个载入大足石刻史册的事件,见证着一代代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者“择一事、终一生”。他们守护“国宝”文物的身影,几十年来从未远去。

  近90岁高龄的郭相颖,也曾在梁思成注视的造像前留下身影。1974年,在大足县文管所工作的郭相颖来到北山守护石刻。上山参观的游客少,十天半月不见人影,喜爱绘画的郭相颖,就一龛一窟描画佛像,为文物建档。历时十年,郭相颖完成了一幅20多米长的手绘画卷,画下了北山和宝顶山所有重要的石窟造像,成为大足石刻的珍贵历史存档和直观展示,助力大足石刻成功申遗。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郭相颖绘制的北山摩崖造像部位图。(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如今,随着技术进步,借助三维测绘等数字技术,石窟本体信息、石窟依存环境和地形地貌等数据信息得以全方位精准采集,1万余尊大型造像有了数字档案,在虚拟世界获得了新生。

  2022年7月首映的球幕电影,是活化利用大足石刻的另一个尝试。“除了多角度、全景式的体验,影片还让一些隐藏在深山中游客难以见到的石窟造像、一些被岁月侵蚀的石刻艺术,在影像中活了起来。”大足石刻研究院院长蒋思维说,电影中的绝大部分素材都源于大足石刻文物数字化复原成果。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观众在大足石刻游客中心观看球幕电影。(大足石刻研究院供图)

  今年1月,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上线,首次实现了大足石刻数字化“云游”,参观者可在线上全景观赏大足石刻的众多精美造像,甚至比在现场看离得更近,看到更多细节。今年4月,大足石刻数字文旅体验上线试运行,以跨越时空、高度沉浸的体验方式,让历史与现实有机互动。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中的三世佛龛实景图。(大足石刻数字博物馆官网截图)

  此刻,打开数字博物馆,进入“全景大足”中的北山石刻景区,屏幕中的场景开始转动,我们又看到了84年前的那张照片,展示在与当年拍摄点几乎相同的位置。既是今昔对比,也是致敬。

  记者:周文冲
  编辑:白纯、冷彦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21: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6:26 编辑

香港故事|从黄河到香江,“展”望中华青铜文明之光

   新华社香港4月28日电 题:从黄河到香江,“展”望中华青铜文明之光
  
   新华社记者褚萌萌

  “木有其根,水有其源。”每走一程,秦慧华就觉得自己离“根”和“源”近了一点。

  安阳殷墟、郑州商城、洛阳二里头……5天考察中,看到辉煌灿烂的上古中华文明遗迹,她心潮澎湃。如何将心中的这片涟漪,从黄河荡漾至香江?

  那是去年4月,作为香港历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秦慧华和同事为在港筹划首场中国通史系列展览,探访了河南多地。

  一年后,在港豫两地合作下,遍布河南8个地市、15家文博机构的150余组文物,汇聚于香港历史博物馆的“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宛如穿越时空而来,讲述着历史的壮阔波澜。

4月24日,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许小梅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问道中原

数千年前,在现河南新密的新砦遗址附近,夏代工匠在烧制陶罐时,模仿猪头的形貌,塑出圆脑袋、小翘耳、朝天鼻。盖上方的把手出土时已遗失,后人推测形似野猪的鬃毛。

  如今,这只陶猪头盖在展柜中以45度“侧脸”面向香港观众,立体展示着古人融合审美与实用的智慧。

  “小到器物设计,大到城市布局,无不体现出数千年前中华文明已经高度发达。”秦慧华说,唯有亲眼目睹,才能懂得那种震撼,希望展览为更多人带来身临其境的体验。

  讲述中国历史,要从夏商周开始。香港历史博物馆馆长许小梅说,聚焦河南,是因为这三个中国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朝代均于河南建都,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香港历史博物馆二级助理馆长秦慧华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当得知这一想法时,河南文博人员欣然支持。“我们一直很注重通过文物交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河南省文物局局长任伟说,以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主脉,相关文物能够在中外文化交融的香港绽放独特魅力。

  策划、研究、选品,一年的密切合作为展览注入巧思:展览兼具学术性与教育性,部分内容特意参考香港中学历史教材;入选文物涉及多家机构,各单位经过一番努力才安排好赴港档期;克服灯光场地等困难,河南团队还首次为体量庞大的春秋九鼎八簋九鬲拍摄整体大合影,以丰富图片资料……

  最终确定的150余组文物包含青铜器、玉器、陶器、骨器及卜骨等,逾八成是首次赴港展出。其中,2000年后新出土的有44件,更有数件来自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郑州商城书院街商代贵族墓地。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香港特区政府文物修复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黄润钊接受采访。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奔赴江海

  一支战国青铜戟,由一矛两戈组成,前锋锐利;铭文“平夜君成之用戟”宣告主人名号,让人联想这名楚国贵族上阵杀敌时的英姿。

  如今,依托坚细的支架,这组出土于新蔡葛陵楚墓的兵器悬于展柜中,射灯将它的影子投在背板上,动势十足,仿佛下一秒就要利刃出击。

  “布展的首要考虑是稳定,必须确保文物的安全。”香港特区政府文物修复办事处一级助理馆长黄润钊说,“其次是展示效果,最好能让观众忽略支架的存在,关注展品本身。”在陈设方案上,港豫双方也进行过深入探讨。

  今年3月,由省文物局统筹,结束前序展览的文物陆续运抵河南博物院,等待集中赴港。同时,黄润钊和同事抵豫,在3天半的交接期内,与河南专家紧张有序地清点记录每件文物的种种特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2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6:30 编辑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那是黄润钊第一次接触如此之多的青铜器。在这个文物大省,他向河南同行了解到不少兼具传统与创新的修复手法。比如,利用现代化学分析技术解读古代青铜铸造技艺,令化学专业出身的他印象深刻。

  为安全运输这批数目多、器型大、年代久的文物,策展团队特别定做了一批包装箱,并同物流公司反复核对各个环节。口径66厘米的春秋王子午鼎,其鼎盖由专家们一致评估为状况不适宜空运,只得被“忍痛割爱”留下来。

  从黄河到香江,来自中原大地的文物在南方多变的天气中得到悉心安置和持续监测。“就湿度来说,青铜器要维持在40%以下,卜骨则略高于50%……”黄润钊一一细数。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薪传香江

  商王后妇好有很多“可爱又威武”的物品:用作酒器的圈足觥,一端为虎头,一端为鸮头;盛放调味料的鼎,以钩嘴长尾的立体鸟形做鼎足……

  在妇好墓出土文物的展柜旁,一本电子漫画介绍着这位传奇女性的多重身份:骁勇善战的将军、主持祭祀的政治家、打理宫内事务的王后。

  为深入浅出地解析那段遥远的历史,策展团队借助多媒体手段设计了丰富有趣的互动装置:展厅入口处,是一则概览夏商周历史的短片;几片商代卜骨旁,有一个可以亲身参与的占卜仪式游戏;一面颇具设计感的灯箱墙,呈现了30余种青铜器的名称用途……

  伴着中原文物前来的还有华夏正声。在历史博物馆演讲厅,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的演员们身着传统服饰,吹奏口簧、陶埙、特磬、鼍鼓等复原古乐器,带来殷商祭祀乐歌、《诗经》古乐、中州古调等古韵。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展览首20日就吸引3.9万人次参观。从4月3日至7月8日的展期内,港豫双方还会举行学术讲座、手工工作坊等社会教育活动,并组织香港中学历史教师代表赴豫考察。

  作为特区政府弘扬中华文化办公室成立后的首个活动,中国通史系列展览将持续5年,为香港社会带来一堂系统全面的“历史课”。

  展览中,一个西周饕餮纹鼎不同寻常地保留着贴在鼎身上的老旧标签。原来标签本身也是历史,承载着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南迁文物的故事。

  “展示的不仅是中国上古史,更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薪火相传。”许小梅说。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4月24日,观众在香港历史博物馆参观“天地之中——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新华社记者 朱炜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40:25 | 只看该作者
探访黑城遗址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这是4月28日拍摄的黑城遗址(无人机照片)。

  黑城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境内,于2001年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黑城建于公元9世纪,为西夏王朝“黑山威福军司”所在地,元代设亦集乃路总管府。这里曾是居延古道的交通要冲。新华社记者 李志鹏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47: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6:53 编辑

莫高窟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照片/中国文化网]  遗址类别:文化遗址

   简介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绿洲的东南部,是世界上最大、资源最丰富、使用时间最长的佛教艺术宝库,位于丝绸之路的战略要地,处于贸易和宗教、文化、智力影响的十字路口。

   根据历史记载,这些洞穴的雕刻始于公元366年,并持续了大约1000年。莫高492个保存完好的牢房和洞穴保护区,容纳了约4.5万平方米的壁画和2000多尊彩塑,以其雕像和壁画而闻名。彩绘泥人的体型千差万别,最大的有33米高,最小的只有10厘米。

   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但也包括人物,反映了不同时代的各种社会和文化。此外,他们还展示了不同时代的绘画风格,包括布局、人物设计、描绘和着色,以及中西艺术的融合。

   1900年,在佛教藏经洞共发现4500件公元256年至1002年的珍贵文物,包括丝绸绘画、刺绣和古藏语、梵语等罕见语言的文献,被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东方文化发现之一。

   莫高窟于1987年12月被列入名单。

   意义

   莫高窟是中国古代隋、唐、宋三代文明的杰出见证,是西北地区佛教艺术演变的重要证据,为描绘中国西部中世纪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民族关系、日常服饰等各个方面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资料,具有无与伦比的历史价值。敦煌艺术的独特艺术风格,不仅源于汉民族艺术传统与印度、甘达罗等民族传统的融合,也源于突厥、藏族等少数民族艺术的融合。莫高窟是佛教岩石艺术圣地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中国、中亚和印度之间独特的艺术成就,在艺术交流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

   1990年莫高窟图书馆洞的发现,连同其中的数万件手稿和文物,被评为世界上最杰出的东方古代文化发现。这一重要遗产为研究中国古代和中亚的复杂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文化遗产

   莫高窟展示了建筑、绘画和雕像等各种艺术类型的例子。莫高石窟群以其独特的艺术成就,将空间组织成五层492个石窟,制作了2000多尊彩塑和约4.5万平方米的壁画,其中不乏中国艺术的杰作。中国古代艺术家继承了中国中西部地区的艺术传统,吸收了印度、希腊和伊朗古代艺术的优点,创作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佛教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是人类文明的瑰宝,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族关系和对外交往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此外,从三国时期(公元220-280年)到北宋时期(公元690-1127年),还有约5万件以多种语言书写的经书、文献、绘画和纺织品。

   隋朝第302窟是丝绸之路最古老、最生动的文化交流场景之一,展示了一头拉着马车的骆驼,这是那个时期典型的贸易使团。唐代的23号和156号洞穴分别描绘了田野里的工人和一排勇士。宋代第六十一洞,五台山的著名景观,是中国早期绘画艺术的典范。它描绘了一切,包括山脉、河流、城市、寺庙、道路和商队。

   石窟

   到目前为止,共有492个石窟,有壁画和彩绘泥人。有禅修石窟、佛殿石窟、寺院石窟、拱顶石窟和影窟。最大的石窟高40米,宽30米,而最小的石窟不到一英尺高。

   彩绘泥人

   笔记

   这些是敦煌石窟的主要宝藏。人物有不同的形式,包括圆形人物和浮雕人物。最高的有34.5米高,而最小的只有2厘米。这些彩绘泥人题材丰富,题材丰富,技法先进,莫高窟被公认为世界领先的佛教彩绘泥人博物馆。

   壁画

   莫高窟的壁画展示了佛经、自然风光、建筑、山水画、花卉图案、飞天(佛教仙女)和古代农业生产场景。现存壁画1045幅,总面积4.5万平方米,是对4世纪至18世纪历史变迁和风俗传统的艺术记录。

   挖掘的物品

   1900年,在16号石窟北墙后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约5万件文物。这些物品包括4至12世纪的佛经、文献、刺绣作品和绘画作品。除了中国古代文献,还有其他古代语言的文献,包括藏语、梵语和维吾尔语。这些文件的主题包括宗教、文学、合同、分类账和官方档案。这一发现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对中国古代文献的补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佛教文化

   隋朝(518-618)是中国历史上佛教的黄金时代。莫高窟在这个朝代经历了它的鼎盛时期。

   隋朝开国皇帝杨戬在一个尼姑庵里出生和长大,是一个狂热的佛教徒。他统一全国后,把佛教定为国教。修建了约5000座寺庙,雕刻了数千尊佛教雕塑,约有50万名佛教僧侣和尼姑。他的儿子杨广皇帝也热衷于佛教。他出版了1000本《法华经》,并建立了佛教学派。

   这一时期,莫高开凿了大量石窟。这个朝代最常见的石窟形式是倒圆锥形石窟。一个典型的例子是303号石窟中的七层锥形塔,由中心塔柱改建而成。这一时期的壁画摆脱了外来艺术的限制,表现出一种解放的动态创造力。一般来说,它们表现出三个主要特征。

   首先,描绘佛教徒如何在这一生中接受艰苦的训练和忍受耻辱以取得进步的壁画逐渐减少,描绘成佛和获得天堂的简单方法的壁画开始在石窟中占据突出位置。第二,观世音不再是释迦牟尼佛的陪葬品。相反,她被单独描绘,更加宏伟。独立观音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佛教的进步。第三,随着佛教艺术世俗化的开始出现,这一时期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更加栩栩如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5-14 16:57: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4-5-14 16:58 编辑

云冈石窟
收藏家张宗宪向上海博物馆捐赠掐丝珐琅器珍品
[照片/新华社]
   遗址类别:文化遗址

   简介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西约16公里的五洲山南麓,依山而建,东西延伸约1公里(0.62英里)。云冈石窟由252个石窟和51000尊佛像组成,雕刻面积18000平方米,代表了5世纪和6世纪中国佛教洞穴艺术的杰出成就。谭遥所创的五洞,以其布局与设计的严格统一,构成了中国佛教艺术第一高峰的经典之作。

   云冈石窟在受到南亚和中亚佛教石窟艺术影响的同时,也以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地方精神诠释了佛教石窟艺术,在东方早期佛教石窟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和东亚的佛教石窟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01年12月,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文化遗产

   云冈的53个石窟包括约1000个壁龛和约51000尊雕像,是石窟艺术的宝库,将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与外国影响,特别是希腊和印度的影响相结合。云冈石窟也是中国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与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齐名。

   五洲山北崖壁上众多的壁龛像一个蜂窝。石窟中有大量的佛像,由三部分组成。西部早期岩洞(五个),多呈椭圆形,体型较大,主像高达17米。石窟居中,呈长方形,分为两室,中心为主像,墙壁、拱门和屋顶上覆盖着佛教浮雕。方形石窟,每一个都有一个宝塔形的中心柱,也雕刻得很好。
   
   洞穴1和2位于东部区域。云冈寺的入口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四层木制立面,在3号、4号和5号洞穴外有一个玻璃顶。5号石窟有一尊17米高的坐佛。在第6窟中,一根15米高的两层塔柱矗立在佛室的中心,佛祖从出生到涅盘的一生雕刻在佛塔的墙壁和侧面。菩萨被刻在第7洞。云冈罕见的湿婆像,八臂四头,骑着公牛,如第8洞所示。第9洞和第10洞以其前柱和承载乐器的塑像而闻名。演奏乐器的音乐家也出现在第12洞。第13洞有一尊佛像,右臂上有一尊巨大的雕像。第14洞已被严重侵蚀。第十五洞被命名为万佛洞。编号为16至20的洞穴是最古老的建筑群,每个洞穴都象征着北魏的一位皇帝,主题是“皇帝就是佛”。从第21洞开始的洞穴建造得较晚,无法与保存得更好的洞穴相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