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1643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3-12-4 10:27: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0:32 编辑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稻田丰收,碧水荡漾,姚江平原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7000年前,先民在这里伐木建房、饭稻羹鱼、划桨行舟、制作器物,创造了史前文化。


50年前,考古工作者在浙江省余姚县(现余姚市)河姆渡首次发现了这一史前文化的丰富遗存,从此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名扬天下,被公认为我国南方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要里程碑。历经50年,围绕河姆渡文化的考古仍在持续,一系列重大发现向世人展现出远古江南的繁荣图景、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0:3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0:40 编辑

     50年来持续获得考古新成果

“稻谷是金灿灿的,稻秆是金灿灿的,用芦苇编的席子也是金灿灿的,周围老百姓看了都啧啧称奇。”时隔半个世纪,回想起考古现场,86岁的余姚市退休文化干部钱百治仍然激动不已。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河姆渡遗址距今有7000年至5300年历史。1973年冬和1977年冬,遗址经过两次发掘,共揭露面积2600多平方米,出土6700余件文物,以及大量的人工栽培水稻、大片的木构建筑遗迹和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为研究农业、畜牧、建筑、编织、艺术和中国文明的起源、发展进程提供了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于2021年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拍摄的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2001年,在河姆渡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同属河姆渡文化的田螺山遗址。它历经五轮考古发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完整的河姆渡文化聚落遗址,出土了丰富的稻作文化和木构建筑遗存,众多木器、骨器、陶器,以及大量的动物遗骨尤其是鱼类遗骨。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孙国平说:“当时河姆渡先民居住的环境依山傍水,气候也比现在更温暖湿润,周边动植物资源丰富多彩,又有稻米作为主食,这片区域堪称中国最早的‘鱼米之乡’,是远古江南的代表。”


蚶壳、螺壳、蛤蜊壳、蛏子壳、牡蛎壳……在考古工地,出土了一箱箱贝壳遗存。2013年,在河姆渡和田螺山两大遗址附近,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井头山遗址。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井头山遗址距今约8300年至7800年,是我国沿海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海岸贝丘遗址,为探寻河姆渡文化的源头提供了一把“金钥匙”。


孙国平说,从目前出土的各种遗存判断,它是河姆渡文化的“爷爷”。2019年至2020年,井头山遗址完成首期考古发掘,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2年6月起,井头山遗址启动二期考古发掘。


2020年到2021年,考古工作者又在不远处的施岙发现了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证据最充分的大规模古稻田,距今有6700年至4500年的历史。


目前,在浙江东部,以姚江河谷为核心,河姆渡文化考古已发现80多处遗址,实物遗存完整真实。考古专家认为,当地适合早期人类生活,地下水位高隔绝空气,有利于保存地下有机质文物。这一区域是我国沿海地区不可多得的史前遗址“富矿”,今后仍有可能发现更多重大遗址,遗址数量有望过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0:44: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0:52 编辑

追溯中华文明起源与特质


河姆渡遗址的发现说明,在长江流域存在着灿烂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河姆渡遗址首次有力地证明,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都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孙国平说。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在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旁拍摄的石碑。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稻作农业从何处起源?河姆渡遗址作出了重大贡献。遗址中发现的稻米残物和上百件骨耜纠正了中国栽培水稻的粳稻从印度传入、籼稻从日本传入的传统说法,把中国稻作文化历史推进到7000年前。中国考古学会植物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云飞说,河姆渡遗址以充分的考古发现,首次实证了稻作农业“中国起源说”,“河姆渡是我国稻作农业起源考古的第一座里程碑,为后续工作提供了经验方法”。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拍摄的出土稻谷。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的重要源头,这里既有大量人类食用海产品的遗存,又出土了木桨、鱼罩等可用于渔业生产的工具。有专家指出,在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意味着河姆渡文化考古又承担起了探索中国海洋文化的使命。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室主任孙国平展示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柄石斧。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现在的遗址区是海拔仅2米的宁波沿海平原的一角,其实在8000年前,这里是一座西高东低的小山头的坡地,面朝古海湾。”孙国平为记者还原沧海桑田的演变,“‘井头山人’居住的村边每天见证着东海的潮涨潮落,只是后来经历了快速的海平面上升和淤泥的沉积,山头被厚厚的淤泥掩埋了。所以,井头山遗址现在埋在地面下5米至10米的深处。”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出土文物。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副主席姜波说,井头山遗址在国内考古遗址中,首次展示了面向海洋的文明形态。国家文物局原副局长刘曙光表示,井头山遗址是探索中国海洋文化起源的重要窗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组织专家进行论证后,认为井头山遗址在世界范围内特点明显。当时,它地处滨海湿地环境,引发了人与海洋环境的互动,体现出中华文明中的海洋特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0:55:1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1:00 编辑

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


自发现至今的半个世纪,河姆渡遗址投射出的远古文化之光,依然照耀着时代的进程。浙江省通过持续加强优秀文化的阐释、弘扬、传播,形成考古文化和区域发展的良好互动,使支持考古、支持文物保护成为群众共识。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游客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余姚,河姆渡遗址的发现,使文物保护意识深入人心,为后续若干重大遗址的发现奠定了基础。在2007年建成开放的田螺山遗址现场馆里,至今保留着一口水井,并标有“田螺山遗址发现处”。这处遗址是当时一家企业打井时最先发现的,得到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的高度重视。井头山遗址同样是当地村民发现基建勘探取出的土芯中含有陶片,以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向考古队报告。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考古人员在整理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文物。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田螺山遗址和井头山遗址所处的地块,当时已经用于工业开发,又由政府出资购回。


据不完全统计,余姚市为河姆渡文化投入的保护资金已有数亿元。从1993年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起,余姚市相继兴建了河姆渡遗址考古发掘现场展示区、田螺山遗址现场馆、河姆渡原始生态园等一系列展示设施。接下来还将兴建河姆渡博物院、井头山遗址现场陈列馆、河姆渡考古遗址公园等一系列大遗址保护利用建设项目。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游客在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在浙江,一系列史前重大遗址犹如一道道阶梯,引导人们拾级而上寻找文明源头。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刘斌教授说,上山、井头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和良渚等诸多史前重要遗址,可以通过建设遗址公园,形成一条史前遗址带,更好地向公众阐释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孙国平认为,这些遗址可以与长江下游的其他重要遗址结合起来,共建“远古江南”的“遗址圈”。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2023年11月3日在余姚市拍摄的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黄宗治 摄


当前,浙江正以文博强省建设为统领,深入实施浙江考古“启明星”计划,不断夯实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证据。同时,将深入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之窗建设工程,打造世界文化遗产群落;深入实施文旅深度融合工程,争取5年内建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5个以上、省级考古遗址公园30个以上,打造文物主题研学示范项目50个以上。



文字记者:邬焕庆、方益波、冯源

视频记者:孔令杭

海报设计:王雅迪

编辑:贾真、冷彦彦、胡了然、马宁、侯帮兴、邬金夫

统筹:周咏缗、郜新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1:0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1:17 编辑

奔流不息的黄河文明——黄河流域文物保护传承观察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文化和灿烂辉煌的文明。

  黄河奔流不息,文明绵延不绝。黄河两岸,留存着灿若繁星的文化遗产。一件件文物,一处处遗址,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多元与包容,赓续着连绵不断的黄河故事。

  山河印记:观黄河而知华夏

  源远者流长,根深者枝茂。

  近年来,夜塬遗址的发掘让考古人员惊喜连连。夜塬遗址位于黄河支流南洛河流域的陕西省洛南县,在厚达24米的地层堆积物中,考古人员发现了12000余件石制刮削器、砍砸器、手斧、手镐等旧石器时代石制品。

  110万年前古人类就在这里劳作生息,并绵延至距今3万年前后,时间跨度长达百万年。

  九曲黄河,在中华大地上划出了一个巨大的“几”字弯。地貌类型多样、气候湿润宜人、动植物资源丰富,非常适宜华夏先民的生存繁衍。在这里,东方文明的曙光、华夏先民的智慧不断闪耀。

  裴李岗,河南新郑市西北部的一个普通村庄。这里诞生的“裴李岗文化”,与黄河文明密切关联。约8000年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已经开始种植稻、粟,并且掌握了酿酒技术,过着较为稳定的定居生活。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这是在位于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出土的炊具鼎(资料照片)。新华社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供图)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上,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近年来这一区域发现的河南双槐树、山西陶寺、陕西石峁等遗址,映照出中华早期文明的光芒。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2022年8月6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张博文 摄

  何尊,西周早期的青铜礼器,1963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贾村镇。当文物工作者清理掉斑斑锈迹后,在何尊的内底发现122字铭文,其中的“宅兹中国”字样,留下“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观众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上参观西周早期礼器何尊(2020年8月14日摄)。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一词的内涵从最初的方位区划“天下之中”,不断演变、发展、扩充。与此同时,中华文明如滔滔黄河之水,一路奔流融汇,终成连绵不绝的浩荡华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1:18: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1:24 编辑

   生生不息:黄河文物绽光彩
  
   从刀耕火种的原始社会,到男耕女织的农耕文明;从宝塔山下的黄河大合唱,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河水奔腾,文明相承,黄河沿岸的文化遗存在保护中绽放光彩。

  距今3300多年的殷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晚期都城遗址。殷墟及所出土的甲骨文,使商朝得到证实,把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1000年。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我国考古发掘次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揭露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殷墟如何妥善保护?自被发现的第一天起,这个问题就得到高度重视。

  2021年10月,重新修订的《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正式施行,为殷墟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目前,殷墟保护区考古前置全面落实、“空地一体”智慧防控体系完成构建、四级网格化管理体制正在实施……殷墟大保护格局已经形成。

  在黄河沿线各省区,文物保护力度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基础不断巩固。

  山西平陆县杜家庄段黄河岸边的石崖上,一段680余米长的黄河栈道,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崖凸出的岩壁上,绳磨槽痕清晰可见,黄河船夫的号子声仿佛仍在耳畔。

  为防止碎石脱落毁坏古栈道,近两年古栈道上方安装了专业防护网,新修的排水沟阻断了崖壁上方雨水对古栈道的冲刷。平陆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宋国杰说:“古栈道承载着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见证了中华儿女坚韧顽强的精神,历史遗迹只有在保护和展示中,才能重获新生、展现魅力。”

  保护黄河沿线文化遗产,不仅是黄河两岸人民的愿望,也已成为我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2023年7月,多部门联合印发了《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加强黄河沿线9个省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进一步提升黄河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

  守护文化遗产,沿黄河各省区在行动: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黄河从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双河镇流过(无人机照片,2023年9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邢广利 摄

  在内蒙古,深入开展黄河流域考古发掘和遗产研究,加强文物保护认定,健全遗产档案,加强古城、古镇、古村、古灌区、古渡口、古道等遗产遗迹遗存保护。

  在陕西,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工程正在实施,加大对周原、秦咸阳城、汉长安城、统万城、大明宫、长城等遗址保护修复力度,推进石峁遗址、西汉帝陵、唐代帝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1:27:2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1:28 编辑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巡游彩车从西安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丹凤门前驶过(2023年9月30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潇 摄

  在甘肃,白银市依托长征、长城、黄河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完成景泰宽沟堡遗址、景泰明长城、靖远钟鼓楼、索桥堡等一批重点黄河文化遗址本体修缮项目。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这是位于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寺滩乡的永泰古城(2023年7月11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1:30:5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1:46 编辑


   源远流长:黄河的故事讲不完

   黄河是古老的,又是现代的。

   随着沿黄公路在陕西省黄河西岸建成通车,沿线的西岳华山、丰图义仓、壶口瀑布、吴堡石城等50余处自然和文化景观,如颗颗宝石连在一起。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从黄河伏寺湾前穿过的陕西沿黄公路延安段(2017年8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全长800多公里的沿黄公路,为祖祖辈辈生活在黄河岸边的人们带来了发展新机遇。

  黄河畔的合阳县百良镇岔峪村,是黄河支流徐水河入黄河前经过的最后一个村子。前不久,这里举办了一场传统民俗活动——河灯节,吸引了大量游客来到这里,他们和村民一起做花馍、放河灯、祈福平安。

  沿黄公路的开通,让岔峪村展现了它地处黄河岸边的特殊优势,如今这里农家乐、观光采摘园发展得红红火火。岔峪村党支部书记雷武义说,他们正在打造集旅游休闲、民俗文化、田园度假、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沿黄旅游文化村庄,以文化之美和自然之美吸引游客。

  2022年7月,国家文物局等部门印发《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黄河沿线多省区也先后出台保护黄河流域文物、传承黄河文化的实施计划和行动指南。

  随着齿轮转动,一场奇幻之旅开启:鱼跃龙门、伊阙大战、石窟开凿、飞天牡丹……龙门石窟景区旁,龙门古街上的《无上龙门》体验馆,观众在光影流转间,感受龙门石窟之美,参与多彩的文化巡游。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游人在洛阳市龙门石窟景区游览拍照(2023年7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在山西云冈石窟,一场名为“又见云冈”的大型实景演出上演,1000余人现场观看,近100万人线上观看,人们被经由现代艺术演绎的传统文化之美所打动。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在石窟拍摄的“又见云冈”大型实景艺术秀表演(2023年6月28日摄)。新华社发(云冈研究院供图)

  在西安城墙,戴上VR眼镜,游客便能从“高空”俯览古城,“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的唐城风貌再现眼前。

  “文物+创新”“文物+科技”“文物+旅游”……遍布黄河两岸的文物古迹,以更年轻更丰富的姿态,来到公众中间。

  “黄河之水天上来”,发源于青藏高原的黄河,宛如一串光彩夺目的珠链,串起两岸的文物遗存,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闪耀着悠远璀璨的光辉。

  “奔流到海不复回”,今天的黄河,以进取包容的精神,续写着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的“黄河故事”。


  文字记者:沈虹冰、杨一苗、王学涛、袁月明
  海报设计:孙瑶
  编辑:郝静、张虹生、鲍菲菲、任正来、侯帮兴、郭洁宇
  统筹:黄小希、何雨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4:5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6:31 编辑

发现历史宝藏!揭秘少陵原三座十六国墓带给考古专家的全新认知

转自:铀识撇、云南

   在考古发现的惊喜中,除了有价值的随葬品,墓葬本身也能提供重要线索。陕西西安郊区的少陵原,曾是汉代的鸿固原,因汉宣帝刘询的杜陵而得名。虽然墓葬已被盗,考古专家在2019年发掘的三座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却带来了独特的发现。


    少陵原的历史底蕴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少陵原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备受考古专家们关注。这片区域不仅发现了西汉张世安家族墓、唐代郭子仪家族墓和唐代宰相韩休墓等古墓群,还有数以千计的平民墓葬。专家们认为,少陵原具有巨大的考古发掘价值。

   

   2019年,专家们展开了少陵原的考古项目,发掘了一处被盗的十六国时期古墓群。三座墓葬包括两座小墓和一座规模巨大的大墓,尽管墓葬早已被盗,但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失望之后的转机

   

   起初,专家们对发掘的墓葬感到失望,因为其中出土的文物有限,主要是一些普通的陶器和陶俑。盗洞表明墓葬曾被盗,让专家们感到沮丧。然而,一座规模巨大的大墓改变了专家们的心态。这座大墓面积宏大,长81米、宽46米、深12米,远超同时期其他墓葬大小的十倍以上。尽管没有墓志和其他能证明墓主身份的物品,专家们仍认为这座墓葬具有重要价值。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十六国时期的背景

   在解释发现之前,文章为读者介绍了“十六国”时期,这是我国历史上一段分裂时期,从公元204年到公元439年,历时135年。这一时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和最黑暗的时期,有南方和北方政权林立。专家指出,“五胡十六国”时期不仅有16个政权小国,还有五个胡人部落,包括匈奴、鲜卑、羯、氐和羌。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发现的独特之处

   通过对三座墓葬的研究,专家们发现了明显的胡人文化特征。墓葬中的壁画展示了身着胡人服饰的侍女,还有一些胡人的陶器。最引人注目的是大墓的墓室内,出土了半开假门和土雕的建筑阁楼,这在以往的墓葬中从未见过。对比十六国之前和之后的墓葬形态,专家们还发现了一些独特之处,如每个侧室都放置了棺床,揭示了一种独特的丧葬习俗。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十六国时期的文化交流

   

   在十六国时期,草原游牧文明与中原农耕文明发生了冲突和融合。文章指出,通过这一时期的墓葬,我们能够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专家们发现,这三座墓葬入选了“2020年十大考古发现”,突显了它在历史研究方面的独特价值。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结语

   总体而言,尽管墓葬被盗,但专家们对这次发现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少陵原的三座墓葬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形态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证据,揭示了胡人文化特征和当时社会的文化交流。这一发现不仅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少陵原的考古价值增添了新的层次。


   这篇文章以生动的语言和详实的描述,生动展现了考古专家们在少陵原的发掘过程中所取得的新发现,尤其是三座十六国时期的墓葬。文章首先引入了少陵原的历史背景,强调了其在考古学领域的重要性。随后,通过对专家们的发现进行逐一解析,呈现出墓葬本身的规模之大和其中发现的文物特征。


   专家们对发现的墓葬早期感到失望,因为大部分文物已被盗,但在这种沮丧的情况下,一座巨大的大墓改变了专家们的态度。这座大墓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在墓室内发现了半开假门和土雕的建筑阁楼,这在同期的墓葬中尚属罕见。文章通过细致入微的描述,使读者对这座大墓的独特之处有了清晰的认识,增添了文章的吸引力。


   另外,文章通过介绍“十六国”时期的历史背景,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好的理解框架。在这个分裂和混乱的时期,南北政权纷争,加之五个胡人部落的侵扰,十六国时期被描绘为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段之一。这为文章后续对墓葬发现的胡人文化特征提供了合理的解释,使读者更能够理解当时社会的多元文化交流。


   文章最后强调了这一次发现对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尤其是三座墓葬入选“2020年十大考古发现”的事实,凸显了其在学术界的独特价值。通过对比十六国前后的墓葬形态,专家们对于当时社会风貌的变迁提出了新的认知。这一点使得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既能够感受到专家们的喜悦与兴奋,又能够理解这次发现对于学术界的深远影响。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通过深入的考古发现描绘了少陵原三座墓葬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专家们的专业素养和发现的重要性,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历史之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3-12-4 15:4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3-12-4 16:33 编辑

南越开国君主的惊世宝藏:岭南尘封的瑰宝之墓

来源:克胜之师  黑龙江

   1983年,广州象岗山的一座小山丘引起了国内考古专家的巨大关注。海拔仅五十米的不起眼小山丘下,埋藏着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古墓,初步勘探表明这是西汉时期的贵族墓葬。


    广州,古称番禺,曾是古都所在地。西汉时期,在此建立政权的只有南越国。历史记载,开国君主墓葬富丽异常,孙权曾派队伍南下寻墓,却未找到。这次的发现引发猜测,这座古墓是否为南越开国君主的墓?为何两千多年来一直未被发现?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赵佗是岭南一代的关键人物。在历史时期,秦始皇曾对岭南发动进攻,后赵佗建立南越国,统治岭南长达八十一年。


   赵佗逝世后,其墓一直成为谜团,他曾多次安排陵墓以防盗墓。赵佗的后人也未知其确切位置,民间对此展开了长期寻找,但徒劳无功。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的施工中,工人偶然挖到石板,发现了一处巨大洞穴。文物局确认这是一座汉代以前的贵族墓葬,可能是西汉南越王室墓。

   

   随着考古工作的展开,发现墓葬采用山体为陵的建筑,主人身份显赫。考古人员推测墓主可能是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胡,金印的出现也确认了这一身份。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墓道内发现了防盗措施、大量青铜器和15具人殉,显示出墓主显赫地位。这种残忍的殉葬制度在其他西周墓中未见,专家认为或许是南越地区保留的奴隶制残余。

   

   赵胡仅在位十年就有如此华丽墓葬,而其爷爷赵佗统治八十一年,其墓葬奢华程度可想而知。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这篇文章的修改已经完成了,文章内容没有变,但以一个新的角度呈现了发现南越开国君主墓的惊世宝藏。


   这篇关于南越开国君主墓的发现着实令人惊叹。这座被隐藏在岭南大地深处的古墓,其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着实不可小觑。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首先,这个发现让人们窥见了古代南越王室的辉煌。两千多年前,这位南越国第二任君主赵胡的墓葬之丰富和精致程度令人震撼。墓葬中不仅有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玉器和乐器,更有令人唏嘘的15具人殉。这种残酷的殉葬制度在其他墓中罕见,突显了当时南越地区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结构。


   其次,这一发现揭示了古代文明的瑰宝和谜团。墓中发现的金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线索,确认了墓主人身份。考古学家们通过精细的勘探和推测,重构了古代南越王室的历史面貌,为我们理解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制度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此外,这个发现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古代文明与现代社会的对比和思考。赵胡仅在位十年便有如此奢华墓葬,而其祖父赵佗统治八十一年,其墓葬的奢华程度更是难以想象。这让人们不禁思考古代王朝统治者的权势与财富,以及这种富丽堂皇是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和权力集中。


    最后,这次考古发现也提醒了我们对历史遗产的保护和珍视。古墓中出土的宝贵文物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我们文明传承的一部分。对这些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人类历史,同时也应当引起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呼吁。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总的来说,这次南越开国君主墓的发现是一次历史性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古代南越王室的神秘面纱,为我们对古代社会、文明和历史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考。同时,也提醒着我们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历史的宝贵财富。

光耀七千年,惊世五十载——河姆渡遗址展现中华文源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资料均来源于网络,本文作者无意针对,影射任何现实国家,政体,组织,种族,个人。相关数据,理论考证于网络资料,以上内容并不代表本文作者赞同文章中的律法,规则,观点,行为以及对相关资料的真实性负责。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关所产生的任何问题概不负责,亦不承担任何直接与间接的法律责任。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图片,侵权,谣言或其它问题请联系删除。最后,大家对于这个事件有什么不同的想法,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