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3187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10-16 21:55:2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6 21:57 编辑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一个周末,在广州烈德大桥南侧,十几个人静静地坐在公园的长椅和矮椅子上。他们偶尔会伸出双手,用画笔测量广州塔和烈德桥的比例。路人会好奇地停下来,然后默默地站在他们身后,看了一会儿。


   T他的团队是“广州城市写生”的成员。

   2016年,广州艺术家肖了解了该组织。他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发起了一个挑战电话,希望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素描。目前,广州城市写生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有近1000名参与者的非营利组织。
   据广州城市写生协会的另一位创始人邱先生介绍,他们每个星期天都会组织成员在广州和佛山的各个地方写生,例如李桥村(沥滘村), 白天鹅湖(白鹅潭), 祠堂(祖庙) 等等。
   邱说:“5月份,我们在广州图书中心举办了一场以防疫为主题的素描展。”。“我们的会员希望用他们的手和笔记录抗击病毒期间那些难忘的场景。”

   68岁的何先生加入广州城市写生4年。他最擅长用中国毛笔在宣纸上素描。他的画和中国传统绘画一样,主要是黑、白、灰三色。

   “与广州的地标相比,我更喜欢画城市中的一些小街小巷。我喜欢给我的画添加生动的人物,”素描师兼律师丁茂说道。丁茂解释说,写生是休息的好方法。在周末,他通常早上6点起床,工作2个小时,然后出来写生。“写完草图后,我会赶回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
   写完草图后,邱将所有成员围成一个圈,并将他们的草图放在地上。这是广州城市写生的常规仪式。他们将从这些画中挑选一些最喜爱或最独特的草图,并邀请草图的画家分享他们的绘画经验。
   广州当地居民吕女士说:“每次写生后的分享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一年前,她加入了广州城市写生。“在这里,我们可以分享和交流我们的绘画经验。我们并不孤单,我们可以共同进步!”
   作者:Tonny Ariel(实习生)
   
   照片:Eastbrook
  
   海报:Mia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2:07:5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6 22:09 编辑

链接阅读:
新华全媒+丨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巨轮”扬帆珠江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建筑长350米,高近80米,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帆珠江(10月1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

  日前,中建三局承建的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进入幕墙施工及装饰装修施工阶段。该项目位于广州珠江白鹅潭,其外形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起风帆。

  作为广东省重点文化工程,该项目建成后可辐射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彰显广东特色、具有国际水平的标志性公共文化设施。

  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建筑长350米,高近80米,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帆珠江(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建筑长350米,高近80米,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帆珠江(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建筑长350米,高近80米,宛如一艘“文化巨轮”扬帆珠江(10月1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的钢结构连廊形成美妙的光影空间(10月12日摄,无人机全景照片)。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建设者经过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钢结构连廊(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建设者从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效果图旁经过(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建设者在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进行幕墙施工(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建设者在广东美术馆、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广东文学馆“三馆合一”项目进行幕墙施工(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大伟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2:13: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6 22:15 编辑

链接阅读:
探秘南岭|在南岭养华南虎,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祝你生日快乐!”

  随着一阵庆祝欢呼声,2022年4月9日,“双胞胎”华南虎姐妹正式迎来了她们的百日生日宴。瞧她们乌黑凛然的小眼神,有一种霸气十足的威严。两只虎宝宝出生在2021年的跨年夜,父亲是来自洛阳的“小满”,母亲是来自上海的“梦梦”。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2022年4月9日,韶关市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华南虎“双胞胎”在百日见面会上与观众正式见面。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罗一飞 摄

  这对孪生姐妹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悉心呵护。人工育幼的华南虎幼崽住在保温箱里,一天要喝五六顿奶,因此饲养员要24小时在育幼室里,详细观察和记录每天的进食、排便等情况。日常饮食后,幼崽们还需要日常安抚、餐后按摩等。

  “我们必须照顾得十分细致。小老虎还在育幼室时,我们几乎是不睡觉的。”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饲养主管雷胜桥说。

  等到华南虎幼崽长到3个月时,就可以喂碎肉等“主食”了。在华南虎幼儿园,饲养员任小冬正为华南虎幼崽们准备午餐。“喂养小老虎,我们从专用奶粉开始,逐渐加骨粉、蛋白、肉粒、肉块,直到3个月大才能完全断奶。”任小冬说。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2022年4月9日,韶关市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华南虎“双胞胎”在百日见面会上与观众正式见面。南方日报记者 肖雄 罗一飞 摄

  华南虎作为世界极度濒危的十大物种之一,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目前全国仅存200多只,均为人工饲养,繁育难度极大。自2008年7月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成立,在基地科研人员、饲养员的悉心照料下,华南虎家族由最初2只扩大到2021年底的13只,再到如今的14只,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发展。

  与猛兽作伴,人生精彩而充满挑战。正是有着像雷胜桥一样的青年技术人员的积极参与,国家濒危物种数量才得以壮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才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南方日报记者 邵一弘 通讯员 林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2:16:52 | 只看该作者
广东科学中心“天宫课堂”地面实验小课堂开讲

   南方网讯(记者/唐巧燕)10月12日,备受瞩目的“天宫课堂”第三课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并采取天地互动方式,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太空趣味饮水、会调头的扳手以及植物生长研究项目介绍,并与地面课堂进行互动交流,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

  为配合此次活动,实现天地同步授课,广东科学中心专门设置了“天宫课堂”地面实验小课堂,组织了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广州大学城小学约50名学生在广东科学中心观看“天宫课堂”。


  据悉,“天宫课堂”推出以来,已成功举行了两次太空授课,本次“天宫课堂”是之前的延续。在广东科学中心地面实验小课堂现场,学生们跟随中国航天员在地面同步尝试开展“毛细效应”“会掉头的扳手”等实验。

  在“天宫课堂”开始前,广东科学中心展教团队为同学们带来了科学表演秀“太空PK地面”和精选了三个科普一刻小课堂(北斗,长征五号,旗开月表),用生动的方式让观众直观地了解妙趣横生的航天员生活;同时感受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生活的艰辛,加深对在外太空微重力条件下航天员生活的认识。


  在活动的最后,广东科学中心还为现场的每位学生们赠送了一套“天宫课堂资源包”——太空奥秘知多D,该资源包是广东科学中心展教团队根据上一次天宫课堂的授课内容自主研发的实验教材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6 22:19: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6 22:20 编辑

链接阅读:
广东技工教育有哪些新气象?未来还需从哪些方面发力?专家为您解析

来源:南方都市报 程小妹 孙小鹏 李梓毅 杨晓彤

广东省机械技师学院内,学生在进行实操训练。南都记者 孙小鹏 摄

   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学期成果展中,人工智能产业系的学生成果展吸引了一大批“迷妹”“迷弟”驻足观看。受访者供图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将技工教育工作摆在了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广东技工”作为广东三项工程之一,连着就业民生,连着产业发展。政策实施以来,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校生对技能成才的感知度如何?有着怎样的人才特质?

  日前,南方都市报联合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发起的“新时代广东‘00’后技能新青年群体画像”问卷调查报告显示,“00后”广东技能新青年在学习方面,明确希望提升个人能力、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在就业上更为“踏实”,认可工匠精神的正面积极作用,未被内卷冲击奋斗精神。

  从宏观层面看,广东技工教育有哪些新气象?未来还需要从哪些方面发力?南都教育联盟记者就此话题邀请了北京、上海、广州、山东等地多位专家共同探讨。

  老难题

  “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

  深入校企合作、推进工学一体化是技工教育一直以来的历史命题。此次问卷调查中,部分学生也表示,校企合作体验少、不够深入。此前,多家技工院校与职业院校相关负责人亦向南都记者表示,校企合作中仍感觉束手束脚、产教融合也存在“两张皮”现象。

  如何破解?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劳动职业技术学院原党委书记崔秋立表示:“这是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难题,校长们都会反映,就好比‘剃头挑子一头热’,不能责怪企业缺乏合作热情,而是体制机制造成的。”

  崔秋立认为国内的大职业教育是以学校为主体,更加强调在校的系统化培养,这就决定了企业处于从属地位,只能起到配合作用;其次一些院校的定位出现偏差,没有把职业技术教育真正立足于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促进企业发展,而是把如何做大学校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这也容易导致校企合作深度不够。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亦持相同观点。“到今天为止,无论校企合作有多深入,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可能70%的时间还是在学校里,这也就造成在育人过程中,学校老师的作用比企业师傅的作用更大,那么如何确保学校老师真正了解一线工作就变得非常重要。”

  陈李翔认为,现实情况是技工教育老师具备理论知识,却缺少一线实践工作的经验,能够快速适应产业变化的“双师型”教师还远远不够。总体来看,技工院校响应前沿市场的速度仍然有待提高。“教育内部机制有自身的稳定性与周期性,在现有的制度体系下增强技工教育与产业实操之间的灵活适配、提高技工教育学习系统的敏捷度是改善这一情况的关键,否则‘工学一体’模式将无从谈起。”

  体系建设、办学思路等跟不上

  上海交大教育集团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吴士兵长期关注长三角地区的职业教育发展。他表示,近几年来,不少职业院校、技工学校的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但体系建设、学校办学思路以及内部管理跟不上,对于技能性、技工性人才培养定位也相对模糊。此外,技工院校教育经费和普通高校不成比例也是因素之一。在吴士兵看来,技工类院校强调实训,需要对实训场地、设备进行大量投资,如若投入不到位,可能导致技工学子偏理论,毕业后无法获得对口专业岗位工作。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其中在创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提到要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式培养、套餐制培训,创新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方式。

  校企合作是技工教育生存之本、活力之源。据广东省人社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省把推行“校企双制”“校中厂”“厂中校”等办学模式,落实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兴办技工教育各项优惠政策写入政策文件,有效加强校企合作政策供给。探索实施政府出政策、企业出岗位、院校出学位,校企联合招工招生、送岗送学的“校企双制”办学模式,有效发挥技工院校育人机制和企业用人机制的耦合作用。

  目前,全省148所技工院校与1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800多家大型企业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企双制”班学生超18万人。

  “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全省技工院校继续深入探索校企合作培养技能人才新方法、新模式,进一步建立健全鼓励和支持校企合作的政策措施,大力搭建技工院校与广大行业企业交流合作平台,继续创建技工教育校企合作联盟,深入推进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不断提升办学质量。”该名负责人表示。

  新气象

  技校频频“上新”高精尖专业

  技工教育自开办起就定位于服务产业经济,为企业培养技术工人。制造业,一向为广东强省之根,随着广东发布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行动计划,技工教育也与时俱进“上新”了不少新专业。

  今年6月,在广州市轻工技师学院的学期成果展中,人工智能专业老师何波十分欣慰,该校首批人工智能专业学生交出了亮眼成绩,智能家居云报警系统、自动消毒储存柜、口罩佩戴检测装置等终端硬件作品得到了现场不少企业代表的夸赞。

  今年7月,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和广东省技师学院双双迎来了好消息,均入选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教育与考试中心公布的首批数字技术工程师培育项目(大数据技术)考核站点名单,占据了广东上榜院校的一半名额。这也意味着广东技工院校在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造数字人才培育优质品牌方面得到了更高层次的认可。

  在广东,这样的案例比比皆是,无人机技术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应用等紧贴产业前沿的高精尖专业也频频出现在了技校课堂中。对此,陈李翔认为,此举正意味着技工教育真正在践行顺应技术变革趋势、培养一线产业工人的使命。“技工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新兴产业或先进制造恰恰是技工教育应该快速直接、最早进入的领域,当企业出现第一个这样的人才缺口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准备。”

  “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

  陈李翔指出,技工教育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这也造成了“历史惯性”依然存在于教学与社会观念中。“比如大家仍然还是会把技工教育与传统加工技术、电子技术相联系,但实际上生产一线的工作方式已经变革,越来越多的手工流程岗位被机器人替代,一线更需要能够实现管理、集成、维护的系统性人才,相应地,我们的培养模式也必须变革。”

  那么,擅长为先进制造业赋能的技工院校如何建构起新兴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崔秋立表示,最重要的是要研究新产业新技术对于人才需求的多样性,把握人才培养的定位,从实际出发,按照技能人才的标准进行培养和评价。“专业开办前应充分调研市场,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与就业的实际导向,找准新专业的办学定位。”

  吴士兵给出了他的建议。“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空间上打破物理限制,提升学生对工业数据的理解,比如高端制造业平台建设可建立以校为本的特色产业学院及双创基地,同时统筹大国工匠的品牌和专业优势,拓展大型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推动“广东技工”与广东制造共同成长!从广东省人社厅提供的数据来看,目前全省技工院校共开设341个专业,基本覆盖广东现代产业主要领域,其中重点建设223个面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省级重点专业和50个面向传统优势产业的特色专业,专业与产业高度对接。

  此外,扶持建设200个与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相匹配的品牌专业,也已写入了《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齐点赞

  广东技工教育是全国的高地与标杆

  “提起广东技工教育,我想用四个字来形容,高地、标杆。”崔秋立告诉南都记者,在他看来,广东技工教育是全国技工教育的高地,亦是全国技工院校的榜样和标杆。“无论是规模发展还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广东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陈李翔表示,“教学领域的‘工学一体化’探索就是从广东起步的,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广东走在了全国前列。”陈李翔认为,广东技工教育的发展与区域经济、产业升级有直接关联,这也促使技工教育实现了迅速的、活跃的内部变革。“基于以上因素,广东技工教育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起技工教育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羊’角色。”

  广东省人社厅的数据显示,在“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创新驱动下,广东目前拥有职业院校478所,在校生204.1万人;技工院校148所,在校生63.4万人,约占全国1/7,实现技师学院21个地市全覆盖。这标志着,广东已经基本建成了全国最大技工教育体系。如今,全省技工院校每年输送毕业生超15万人,6个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中,就有1个来自广东。

  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

  陈李翔认为,广东技工教育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东模式”——政、产、学统一合作。“这一模式的核心在于政府、企业和院校在想同一件事,在做同一件事,齐心合力,这也是近30年来广东技工教育发展不可或缺的助推力。”

  民盟盟员、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软件学院执行董事兼常务副校长迟云平表示,广东的技工教育因为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在全国范围来看,呈现出规模大、领域宽、体系全的特点。特别是“粤菜师傅”“广东技工”“南粤家政”三项工程的实施,产生了很好的带动影响作用,为青年吃好“技术饭”、端稳“就业碗”提供了平台保障,同时也树立了广东技工教育的良好形象。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生产力。截至2022年8月末,广东省技能人才、高技能人才总量分别达1804万人、602万人,均居全国第一。技工院校作为培养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推动技能人才从院校输送至产业中的无缝衔接,构建了蓬勃的人才生态,也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声音

  技工教育是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新兴产业或先进制造恰恰是技工教育应该快速直接、最早进入的领域,当企业出现第一个这样的人才缺口时,我们就应该做好准备。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副会长陈李翔

  专业开办前应充分调研市场,要根据学生的文化理论水平和知识水平与就业的实际导向,找准新专业的办学定位。

  ——中国职工教育和职业培训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崔秋立

  可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在空间上打破物理限制,提升学生对工业数据的理解,比如高端制造业平台建设可建立以校为本的特色产业学院及双创基地,同时统筹大国工匠的品牌和专业优势,拓展大型企业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上海交大教育集团职业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职业教育专业委员会智库专家吴士兵

  数说

  广东实现技师学院全省覆盖

  广东目前拥有职业院校478所,在校生204.1万人;技工院校148所,在校生63.4万人,约占全国1/7,实现技师学院21个地市全覆盖。如今,全省技工院校每年输送毕业生超15万人,6个全国技工院校毕业生中,就有1个来自广东。


  南都教育联盟

  南都民调中心联合出品

  统筹:尹来 游曼妮 谢斌 张纯

  采写:南都记者 程小妹 孙小鹏 李梓毅 杨晓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7 10:29: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7 10:31 编辑

擦亮四大文化品牌建设文化强市 广州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

来源:羊城晚报 黄宙辉

   2022年9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广东荣获三项“文华奖”,全部都是“广州出品”;新鲜出炉的《广州蓝皮书:中国广州文化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广州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4807.76亿元,同比增加19.4%,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王墓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最近频传的捷报,凸显出广州文化强市建设的丰硕成果。


  近年来,广州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红色文化、岭南文化、海丝文化、创新文化为重点,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传承城市文脉,激发城市活力,不断绽放新活力、展示新风貌、实现新作为,推动城市文化综合实力出新出彩,描绘出一幅幅新时代广州文旅发展的新蓝图。

广州中心城区航拍

  实践探索


  岭南文化魅力更加迷人


  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探索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与考古工作新模式,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监督员队伍……近年来,广州的历史文化保护体系更加完备,对文物的保护措施更加细致。


  从2014年开始,广州市政府每年安排相应经费作为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并要求各区政府设立相应本级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据统计,截至2022年6月,广州市级财政已安排落实4.16亿元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对958个文物保护修缮、保养项目进行了补助,补助经费共3.05亿元。


  受益于这些历史文化保护体系,广州的岭南文化魅力得到充分彰显:有序推进岭南文化中心区建设,成功创建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陂头岭遗址和南石头监狱遗址考古取得重要突破,并实施原址保护;南石头监狱遗址入选“广东省十年十大重要考古发现”;新增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历史文化街区纳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全市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达402项,其中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项、国家级21项,居全省首位;积极开展非遗“五在”工程,设立2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100个非遗传承基地;常态化举办非遗展览,广州非遗展示中心即将投入运行;持续举办非遗品牌大会,打造全国传统工艺品牌展示交流平台;“广州老城新活力文化遗产深度游”成功入选为“全国非遗主题旅游”12条代表线路之一。


  文旅融合发展更加亮丽


  文化产业成为广州市支柱性产业;广州文化产业园区跨越式发展;广州文化创意产业引领文化产业发展;文旅会展业从小到大,成为全国行业风向标……近年来,广州的文旅产业不断融合,并进一步做大做强。


  数据显示,广州全市现有文化企业7.4万家,其中上市企业47家,高新技术企业1305家,文化产业园区220多个,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基地)22个;有全国唯一的超高清视频创新产业园区,全国首批北京路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番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成功引进九龙湖生态度假区、广州北站免税综合体项目,总投资达245亿元,在疫后文旅项目中备受瞩目。


  在动漫游戏产业领域,广州的动漫行业继续扩大领先优势,总产值300多亿元,占全国产值20%以上,原创漫画发行占全国漫画市场30%以上。广州易动文化参与创作的动画电影《雄狮少年》等动漫作品全国热映。游戏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全市游戏企业达3000余家,游戏产业保持超千亿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始创于2017年的广州文交会,其办会模式、展会规模、参展机构数量均逐年创新和提升,逐步成为“文化广交会”,取得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英雄城市底色更加鲜亮


  在今年国庆黄金周,众多市民游客打卡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团一大纪念馆等广州各大红色场馆,畅游红色主题活动。多家在线旅游平台数据显示,广州红色旅游热度排名靠前。


  近年来,广州这座英雄城市的底色被擦得更加鲜亮。广州推进红色文化传承弘扬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完成了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农讲所等红色场馆改造提升,建成开放团一大纪念馆;精心策划推出系列建党百年精品展陈,打造一批红色文化宣传教育主阵地,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生动教材”。


  “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历史陈列”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精品展览”;中共三大会址纪念馆红色旅游案例入选全国红色旅游发展典型案例;“红色广州·革命之城”精品线路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全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0大精品展览中,广州入选了7个……这些成绩,是广州擦亮红色文化品牌的有力证明。


  公共文化事业更加蓬勃


  2022年1月,广州图书馆迎来建馆40周年。自开馆至今,该馆服务广州市民超过1.3亿人次,创下逾25项全国领先纪录。2018年8月5日仅1日即有超5万读者入馆,创下国内城市公共图书馆单日入馆人次的最高纪录,该馆因此被誉为“世界上最繁忙的图书馆”。


  广州图书馆是广州公共文化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目前,广州全市共建成公共图书服务网点1315个,备案博物馆72家;粤剧艺术博物馆、南汉二陵博物馆建成开放,广州艺博院成为全国唯一一家既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又是国家重点美术馆的“双料馆”;广州文化馆新馆、广州美术馆新馆、广州粤剧院新址等一批体现城市文化底蕴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即将建成投入使用;每年精心组织“羊城之夏”等文化惠民活动,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广州的群文创作连续3年获省群众艺术花会金牌总数第一,全民阅读指数均居全省首位,西河大鼓书《大营救》、广东南音新唱《同心结》分获第十八届、第十九届“群星奖”,广州市文化馆的杨婷获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广州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粤剧电影《南越宫词》荣获中国电影金鸡奖,舞蹈《醒·狮》获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奖,杂技节目《升降软钢丝》获世界马戏节最高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长篇小说《乌江引》入选中宣部“全面小康”和“建党百年”主题重点跟踪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广东荣获三项“文华奖”且全部都是“广州出品”:王筱頔凭借原创叙述体话剧《大道》获得“文华导演奖”;吴正丹凭借杂技剧《化·蝶》荣获十七届“文华表演奖”;广州大剧院制作的舞台剧《活动变人形》导演李伯男获得“文华导演奖”。


  数说成就


  ●全市现有1315个公共图书馆(分馆)、服务点、自助图书馆,图书馆覆盖率100%,总体服务效能位居全国城市最前列。广州图书馆、广州少年儿童图书馆,基本服务指标长期稳居全国同类公共图书馆第一位。


  ●建成北京路和永庆坊2条非遗街区、广府文化和粤剧粤曲文化2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设立了21个市级非遗工作站和15个专题性非遗展馆。


  ●12个区级以上文化馆全部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即将开放的广州文化馆新馆,是全国首个集传统建筑与岭南园林于一体的新型公共文化综合体。


  ●2021年,广州共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3074家,较2012年增加了1000多家,实现营业收入4807.76亿元,较2012年增加150.3%,保持年均10.7%的增速。


  ●在国内首次通过地方立法设立文物保护专项资金,为全市26处省级以上革命文物单位购买总保额4.2亿元保险。


  ●西关永庆坊旅游区获评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推出百条“读懂广州”文化旅游精品线路。


  ●2020年,广州成功开办全国第一个城市免费4K超高清电视频道(广州市广播电视台南国都市频道),也是唯一一个普粤语同播、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4K频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7 10:33:4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7 10:37 编辑

岭南文化“双创”工程 延续文脉擦亮文化瑰宝

来源:羊城晚报 黄宙辉

   一件件文物被拂去岁月尘埃,讲述精彩的岭南历史故事;一条条历史文化游径串珠成链,成为人们读懂岭南的钥匙;一项项非遗技艺令人叹绝,承载着岭南的记忆与智慧……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工程,守住了岭南文化根脉,擦亮了岭南文化瑰宝,交出了一份“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的“广东答卷”。

江门开平碉楼与村落世遗游径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打卡 李惠文 摄

  实践探索


  文物活化利用 激活文化记忆


  2022年6月11日、12日,来自粤港澳的青年参加“2022年粤港澳青年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体验活动”,先后前往中山、江门,打卡了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孙中山文化遗产游径、华人华侨文化遗产游径,在行走中品味大湾区的文化魅力。这些游径的背后,是广东活化利用文物资源的成功探索。


  近年来,广东通过推动线性文化遗产保护、开展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推动文物资源活化利用等多个举措,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活人们的文化记忆。


  广东文物部门以线性文化遗产形式把散落在岭南大地的文物文化资源串珠成链,以文物文化资源的价值与独特魅力作为旅游吸引的核心打造不同主题游径,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出新出彩,赋能文化旅游广泛深度融合,精心打造了8个主题共44条广东省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和70条广东省历史文化游径。这些游径推出以来,数以万计的游客踏上游径,实现了“走读广东,品读岭南文化”,为广东文旅融合打造了一张亮丽的新名片。


  广东文物部门还持续开展古驿道本体修缮和沿线各级文物的修缮和活化利用,梳理从化钱岗古道8个南粤古驿道示范段周边5公里的文化遗产分布状况,制定具体的保护方案和保障措施;与相关部门共同做好古驿道示范段建设、南粤古驿道文化创意大赛、艺道游学南粤古驿道少儿绘画大赛特色体验赛活动等相关工作,把活化南粤古驿道线路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


  此外,广东文物部门还提高建筑遗产活化利用水平,加大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开放力度。广州市荔湾区永庆坊片区,按照“政府主导、企业承办、居民参与”的形式实施修缮维护,已成为热门打卡点。在潮州,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百家修百厝(祠)”工程。在佛山,政府、市场、社会结合,对传统村落实行保护利用。在江门,开平市仓东遗产教育基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十个优秀推荐案例。


  红色资源融合 红色旅游受追捧


  广东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传播地、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首次国共合作的诞生地、工农运动的兴起地,也是革命文物延续年代最长、序列最完整、种类最齐全的省份。广东是红色资源大省,革命文物和革命遗址的数量、级别均位居全国前列。21个市82个县被列入国家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是全国为数不多全域覆盖的省份。


  丰富的红色资源,为“红色+旅游”提供了无限可能。完善红色旅游精品景区体系,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红色+数字化”蓬勃发展……近年来,广东实施红色旅游资源融合发展行动,“红色旅游+”创新成果走在全国前列。


  2019年,广东遴选推出100个红色革命遗址,以时空为序,串成9条传承红色基因学习体验线路。2021年,广东推出10条全省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其中“岭南文化·人文遗存”等3条线路入选国家“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同时,指导全省各地打造红色旅游线路,串联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云浮市打造了革命烈士纪念游、爱国人士故居游、革命组织活动遗址游、时代精神传承游等4条精品线路。


  此外,广东还打造了“广东红色文旅护照”“走读广东,粤游粤红”等系列品牌活动,以“红色旅游+”推动多元业态融合发展,打造沉浸式的红色文化教育课堂,激发广东文旅的新活力;推出“广东红色地图”“广东红色印迹图册”,打造“广东网上红色展馆”及“红色印迹线上展馆”,让广东的红色资源“活起来”。


  目前,“主动打卡”的氛围日渐浓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及家庭游客以假日旅行的方式自发学党史、主动体验红色文化,红色旅游在广东民间蔚然成风。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的“五一”假期,广东全省纳入监测的13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共接待游客104.9万人次(同比增长176.7%,较2019年同期增长4.9%)。2021年“五一”期间,“红色旅游”关键词搜索量较4月同期环比提升约7倍;对比2019年同期,红色旅游景区订单量实现约375%的增长。


  活态传承非遗 绽放迷人光彩


  匠心独运的潮绣、端砚、广彩瓷、潮州木雕、枫溪手拉朱泥壶,大俗大雅的潮州工夫茶艺,素有“南国红豆”之称的粤剧……2022年8月25日,广东省8个国家级非遗项目精彩亮相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近年,广东省文化馆在传统节日期间举办节庆“叹”非遗系列活动,让市民游客近距离体验各式非遗项目。今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部署开展非遗工坊建设工作。


  这些丰富的非遗主题文化活动以及相关政策,是近年来广东高度重视非遗的活态传承、传播及产业化发展的成果体现。


  近年来,为有效推动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程,省财政安排非遗保护资金支持力度逐年加大。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补助经费每年按照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3万元/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万元/人的标准予以安排,补助标准全国领先。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加强非遗数字化建设,促进岭南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工程。其中,广东各地各单位探索非遗与新媒体结合的新路径,通过AR/VR技术、线上直播、云墟市等方式,以数字技术为非遗赋能。今年春节期间,广东粤剧院举办“线上春班”,在学习强国等平台轮番展播经典粤剧,让广大观众线上看戏;组织开展“文化进万家 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将年俗非遗项目相关保护传承活动用镜头记录下来,通过抖音等网络平台广泛传播。


  此外,广东还推出全国首部4K粤剧电影《白蛇传·情》,实现传统戏剧数字化、网络化制作和传播的突破,刷新全国戏曲电影票房新纪录;粤剧电影《南越宫词》斩获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奖;广东醒狮省级传承人创编儿童醒狮剧,设计VR、AR醒狮,推出醒狮体感机器人,广受年轻人喜爱。

小朋友在广州永庆坊体验广彩

  深挖藏品内涵 文创推陈出新


  近日,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在郑州开幕。由广东省内20多家博物馆组成的广东馆“粤博创意”组团亮相:水下考古盲盒、“陈家祠”积木、“百变鸮小”手机支架等一系列带有岭南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悉数登场,大放异彩。


  近年来,广东省内各地文博单位推进文创工作,致力实施岭南文化“双创”工程。2016年,广东省博物馆、深圳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入选国家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2018年及2020年,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佛山市祖庙博物馆等单位分别入选首批及第二批广东省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


  广东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不断推陈出新。其中,广东省博物馆(广州鲁迅纪念馆)初步构建起产业发展体系,从“网红文创蛋糕”到“文创体验官项目”,相关文创产品深受市场好评;南越王博物院深入挖掘“错金铭文铜虎节”等馆藏文物元素,先后打造了“虎小将”“祥瑞佑宁”等IP形象,相关文创产品受到喜爱。


  “目前,广东省的博物馆文创水平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陈邵峰表示,这些个性化文创深挖地域文化内涵,为公众搭建起进一步认识广东、了解历史的桥梁。“例如,人们从考古盲盒中得到一个小仿制件,可能就会想看看,真件到底长什么样,这就是吸引他们来博物馆的一个方式。”


  博物馆文创创造着社会价值,它将博物馆文化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沉浸感和互动性兼具,促进观众与博物馆的“亲密接触”。不仅如此,文创产品的经济价值也日益显现。《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全省博物馆开发文创产品2305款,比上年增长10.34%;实现文创产品收入3993.39万元,比上年增长20.16%,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

广东馆“粤博创意”今年9月1日亮相第九届“中国博物馆及相关产品与技术博览会”


  一线案例


  案例一


  东湖旅店入选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上塘街70号,昔日帮助营救中国文化名人的东湖旅店,今日成为红色记忆最鲜活的打卡点。在2020年,作为广东省唯一入围项目,东湖旅店保护利用案例以全票通过、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入选“2020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十佳案例”。


  1941年香港沦陷后,滞留香港的中国文化名人和爱国人士于1942年被陆续秘密转移内地,通过惠州东湖旅店转移至安全大后方,有茅盾、邹韬奋、张友渔等100余人。东湖旅店作为中国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的惠州接送站,成为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重要见证地。


  2017年3月,惠城区政府完成对东湖旅店的收购;在市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积极向省申请保护资金;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在市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和文物专家的把关下修旧如旧;广泛发动征集了一批图片及实物史料,走访了一大批文史专家,建成“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惠州市、惠城区两级党委、政府把东湖旅店的保护修缮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并由市、区两级财政投入2000万元作为修缮保护资金,让“粤港秘密大营救”革命历史生动呈现,创下了一个文物收购保护利用的经典案例。


  全馆展陈面积1200平方米,分为“营救之路”“转移惠州”和“统一战线”三大展区,采用文字讲述、图片佐证、实物展示、多媒体演绎等方式,借助雕塑、模型等,全面真实展示秘密大营救历史。陈列馆中,廖承志的“惠州诗草”、邹韬奋的“早出晚归”、廖安祥的“源吉行”、茅盾夫妇亲自烹饪“年夜饭”等故事,都通过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展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为了让东湖旅店红色基因鲜活起来,该项目在展陈上体现一个“旧”字——展出了一万多张旧照片及一批革命战士使用过的刀枪炮等实物;在宣传上体现一个“真”字,邀请当年参加营救的老战士老党员讲述护送文化人士的故事;在传承上体现一个“活”字,“东湖旅店——营救中国文化名人陈列馆”在2019年初正式对公众开放以来,成为惠州重点红色教育基地最热打卡点,开馆不到2年时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万人次,线上超过百万人次。


  2020年,东湖旅店推出了“闭馆不打烊 在线听故事”活动,由讲解员在东湖旅店现场录制视频,在线讲述东湖旅店的故事,让游客足不出户也能领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了东湖旅店保护利用案例,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串联红色线路,追寻革命足迹”活动又于近日被评为第三届(2021)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优秀案例,继续展现广东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成功实践。

东湖旅店曾作为中国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的惠州接送站

  案例二


  河源“楼镇彩扎”非遗就业工坊助力扶贫


  利用非遗项目,建立扶贫就业工坊,村集体分红,村民做股东,河源市和平县打造了非遗工坊的“楼镇彩扎”样本。


  彩扎技艺南迁传承到岭南地区后,如今在河源市和平县形成了“楼镇彩扎”产业。陈金明是彩扎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从事彩扎工作32年。“以前我们一直是以家庭作坊的形式来发展彩扎技艺。”陈金明思考如何让这项技艺帮助到更多人:“2018年12月,在深圳对口帮扶单位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我们联合村集体、全体村民共同出资1500万元成立公司,建立扶贫就业工坊,发动楼镇村的村民,包括贫困户在内的村民成为公司股东,并且参与享受公司盈利分红。这样的模式,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做到农业生产、第二产业就业和家庭照料三不误。”


  “村委投入600万元占比40%成最大股东,但不直接参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并约定分红获利优先用于补贴村民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和教育补助。”“楼镇彩扎”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负责人陈金明介绍,为打消村民怕投资失败的顾虑,公司设定一户一股、自愿购买的原则。村民可以现金,或是选择以土地入股方式,把土地按市场价租给公司,由公司统一流转;贫困户家庭由公司担保向银行申请贷款入股,然后在每年的分红里分期偿还。公司还为犹豫不决的村民设定为期一年的观望期,让他们看到公司产业发展起来后再决定是否入股。


  针对农村留守人员年纪偏大的情况,公司还把原本复杂的制作工艺拆分,细化成若干个小工序。针对每道工序不同的形状要求,公司研发专用模具,村民依照模具制作成零部件,最后经流水线组装完成。该方法可以让一个完全不懂技术的村民7-10天就能熟练掌握技术,制作出合格的产品。


  “楼镇彩扎”扶贫就业工坊取得成效后,该公司又在和平县内12个贫困村增设了扶贫车间,提供生产原料和上门技术培训。截至目前,该公司共吸纳近200名村民参与就业,在和平形成了具有影响力的传统手工产业。


  据介绍,2019年,该工坊实现销售收入1100多万元,获利214万元,为楼镇村集体和全体村民总共发放180万元产业分红。


  数说成就


  ●全省核定公布不可移动文物2.5万余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1处(开平碉楼与村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87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000余处;11个考古发掘项目先后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1年公布了首批《广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包括不可移动革命文物15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0处,位居全国第四;可移动革命文物4783件(套),均为珍贵文物。


  ●目前,广东全省共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4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165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32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816项,省级非遗传承人837人。


  ●《广东省2021年度博物馆事业发展报告》显示,全省博物馆“家底”越来越丰厚:截至2021年末,全省博物馆达367家;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82家,数量居全国第二位;博物馆藏品达251.98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86263件/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10-19 18:51: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19 19:02 编辑

链接阅读:
梦幻十年:绿色佛山

    在过去的十年里,佛山作为主要的制造业城市,开辟了生态文明之路,为大湾地区的森林城市建设树立了榜样。

   让我们通过这些美丽的图片来看看绿色的佛山。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秋天,一群白鹭飞过顺德冀州村,形成了和谐的景色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白鹭被称为生态友好鸟类,对环境质量有很高的标准。因此,他们在佛山的定居证明了这个城市在生态文明方面的成就。【照片/徐才荣】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清澈的水域和郁郁葱葱的山脉是宝贵的资产。在过去的十年里,佛山努力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以全方位、全区域、全过程的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照片/赵立兴]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文华公园被誉为“城市绿色枢纽”,毗邻佛山电视塔和岭南明珠体育场,由绿道、人工湖和广场组成。[照片/罗秋霞]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南海千灯湖公园,城市与湖泊和谐共生。【照片/周春】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从远处看顺风山公园,你可以看到苍翠的绿意。【照片/何惠然】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在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蓝天、绿湖和绿树构成了迷人的景色。[照片/李东]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在高明昭木山,空中视野下的村庄就像一幅水乡油画。【照片/龙尚春】

   在过去的十年里,佛山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空气和水质量更好,生态产品丰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荣获“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荣誉。

   资料来源:佛山新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2 13:41:0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10-22 13:53 编辑

神奇十年:创新佛山

   金融是实体经济的命脉,创新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佛山市坚持以实体经济服务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将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重点地区和薄弱环节,创新发展道路。

   让我们来看看科技如何促进佛山经济的稳步增长。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图片/聂宏宇]

   从南海海巴路金融隧道走到桂兰北路,你可以看到一排排高楼大厦。该区域已成为中国广东金融高新区最大的金融后台产业园区。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2022年9月22日,力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成为推动佛山走高质量发展道路的主力军。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10月11日,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其全球灯塔网络的11个新工厂成员,其中美的顺德工厂被选中,促进了中国制造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升级。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仙湖实验室是佛山市建设的广东省省级实验室之一。通过核心技术研究,仙湖实验室将在氢能和氨氢一体化新能源领域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吉华实验室充分利用本地产业资源,聚集和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服务本地经济发展,推动“佛山制造”向“佛山智能制造”转型。

   近年来,佛山市通过设立佛山市制造业转型发展基金和一系列措施,向企业发出了“及时雨”,以创新推动经济和金融发展。

   来源|佛山新闻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10-26 12:26:0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楼——道韵楼

中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楼——道韵楼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位于广东饶平县的道韵楼(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位于广东饶平县的道韵楼(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位于广东饶平县的道韵楼(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GBA特写|与素描师一起探索广州之美
位于广东饶平县的道韵楼(10月21日摄,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道韵楼位于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三饶镇南联村,建成于明万历15年(公元1587年)。它呈八卦形,占地面积约1万平方米,外围周长328米,有三进围屋,前二进围屋为平房,后为三层楼房,皆以黄泥土夯成,是迄今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八边形土木结构明代城堡式土楼建筑,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道韵楼历经四百余年,至今保存较为完好,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研价值。目前,道韵楼正在进行修缮工作,预计2023年6月全面完工。
  新华社记者 邓华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