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织“绿毯” 田园风光美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3423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22-6-11 12:37:0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飞阅”中国】大地织“绿毯” 田园风光美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近年来,当地大力稳定粮食生产,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通过示范推广机械化和优质水稻品种以及配套栽培,助力粮食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王凯丰 通讯员 赵春亮)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初夏时节,在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南安乡,早稻长势喜人,犹如张张绿毯铺展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农业生产画卷。新华网发 赵春亮 摄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2-6-18 08:49: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8 08:51 编辑

InPics:沙漠变成中国西北部的绿洲

来源:新华社
   2022年6月15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银川6月17日电经过三代人的不懈防沙努力,在辽阔的毛乌素沙漠西南边缘的灵武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已经形成了4.2万公顷的绿洲。绿洲现已成为中国西北生态系统的重要保护屏障。

   为了有效治理沙漠,当地人致力于发展有利可图的农业,将沙漠变成农田,种植蔬菜和水果,可以在市场上销售。还发展了水产养殖和生态旅游,以增加当地人的收入。

   2022 年 6 月 14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塑料温室。(新华社/杨志森)
   在这张航拍照片中,2022 年 6 月 16 日,在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防沙工人正在制作稻草棋盘屏障。(新华社/杨志森)
   2022 年 6 月 15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展示中国治沙工作的展厅景观。(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5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葡萄大棚。(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2022 年 6 月 14 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韭菜温室。(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4日,工人们在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塑料温室里采摘绿豆。(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4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2022年6月16日拍摄的航拍照片显示了中国西北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白芨滩国家生态保护区的景色。(新华社/杨志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12:53:27 | 只看该作者
贵阳花溪高坡:夏日田园风光好画卷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6月15日,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云顶苗寨田园风光旖旎,景色宜人。

  夏至将至,在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高坡苗族乡云顶苗寨,风光旖旎,景色宜人。从高空俯瞰,稻田水面如镜,形状各异,映射出不同风景,青翠秧苗点缀其中,与天光云影交织一起,绘出夏日田园风光好画卷。

  新华网发(刘青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20:49:18 | 只看该作者
河南叶县:小竹编“编”出幸福新生活
大地织“绿毯”

   6月1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暖泉村,村民在竹林中挑选制作竹编所需的竹子。近年来,河南省叶县常村镇依托当地的竹资源和竹编文化,鼓励引导农民发展竹编产业,并依据市场需求,开发出日用、装饰等多种类型的竹编产品,通过线上销售,将竹编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小竹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助推乡村振兴的特色产业。新华社发(何五昌 摄)

大地织“绿毯”

 6月1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暖泉村,村民在编制竹编产品。新华社发(何五昌 摄)

大地织“绿毯”

  6月1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文化服务中心直播间,一名主播在直播平台上推介竹制产品。新华社发(何五昌 摄)

大地织“绿毯”

  6月18日,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常村镇暖泉村,村民在整理竹篾。新华社发(何五昌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22-6-19 21:4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19 21:41 编辑

图:黑龙江省赫哲族民俗风情园


   2022年6月18日,黑龙江省饶河县四牌赫哲族乡,赫哲族游雪松在民俗园表演。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为超过5,000。他们主要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平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新华社/谢剑飞)



   2022年6月18日,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饶河县四牌赫哲族乡的民俗花园里展示赫哲族的传统服饰。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超过100万。 5,000。他们主要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平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新华社/谢剑飞)



   2022年6月18日,黑龙江省饶河县四牌赫哲族乡镇长张应洲在民俗园演唱民歌。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超过5000人。他们主要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平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新华社/谢剑飞)



   2022 年 6 月 18 日,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饶河县四牌赫哲族乡的民俗园,一座以赫哲族历史和文学为特色的博物馆。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超过5000人。他们主要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平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新华社/谢剑飞)



   2022年6月18日航拍的黑龙江省饶河县四牌赫哲族乡民俗风情园。赫哲族是中国最小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超过5000人。他们主要在中国东北黑龙江省的平原以狩猎和捕鱼为生。(新华社/谢剑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5:25:28 | 只看该作者
夏至时节农事忙
大地织“绿毯”
6月21日,在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花生种植基地,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劳作。

  当日是夏至节气,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田间农事活动。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大地织“绿毯”
6月21日,农民在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红薯种植基地除草(无人机照片)
大地织“绿毯”
6月21日,农民在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红薯种植基地除草
大地织“绿毯”
6月21日,农民在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的田间忙碌(无人机照片)
大地织“绿毯”
6月21日,在石家庄市行唐县南桥镇东安太庄村菊花种植基地,农民驾驶农机在田间劳作。

  当日是夏至节气,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农民抢抓农时,积极开展田间农事活动。

  新华社记者 骆学峰 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9:23:10 | 只看该作者
夏至:万物至盛,欣欣向荣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大地织“绿毯”

   2022年6月16日,吉林,夏季的雨后,蜗牛在植物上爬行。6月21日是夏至。此时节,日照充足,雨丰昼长,水稻扬花,瓜果渐熟。蛙鸣伴蝉吟,盛夏已然至。图片来源:孙成龙/视觉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9:34:44 | 只看该作者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丨吉林珲春:擦亮候鸟迁徙的“星级驿站”

   新华社长春6月21日电 题:吉林珲春:擦亮候鸟迁徙的“星级驿站”

  新华社记者邵美琦

  6月中旬,吉林省珲春市敬信镇九沙坪村,连片的水稻插秧完毕,42岁的村民林魁正忙着除草,今年是他种植大雁米的第九年。

  “大雁米因保护大雁而得名。为避免大雁误食带有农药和化肥的稻谷,在种植过程中,我们放弃使用农药和化肥,避免污染水体和土壤。”林魁说。

  珲春市位于吉林省东部的图们江下游。九沙坪村所在的敬信湿地,江河贯穿,湖泊星罗棋布,既是水稻优质产地,也是候鸟迁徙“星级驿站”,多条候鸟迁徙路线在此交会。

  林魁记得,过去人鸟矛盾大。春秋两季,数十万只主要由雁类组成的候鸟“大军”在敬信湿地停歇,虽然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但候鸟经过时,会踩庄稼、取食稻米,被村民称为“大厌”。候鸟越多,当地村民损失越多。村民曾尝试用鞭炮、鸟网驱赶候鸟。

  当时,林魁和村里几个爱鸟的朋友组成了护鸟队,进行巡护、救助和宣传等护鸟工作,逢人就讲护鸟知识,但效果并不明显。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附近拍摄的大雁。(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老百姓确实蒙受损失,候鸟也确实需要好的环境,怎么能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这个问题曾苦苦困扰护鸟队。直到2013年,来这里考察的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专家解焱提出了解决方案:生态种植。

  “用人工除草代替农药,用候鸟留下的粪便代替化肥,这样鸟儿可以安心停留,村民可以种出经济价值更高的产品。”解焱说。

  村民们在大雁米稻田进行人工除草。(受访者供图)

  当其他人还抱有疑虑的时候,林魁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年秋收,他算了一笔账。“不用化肥产量下降了一些,候鸟停留损失了一些,但是留下了有机肥料,而且这样种出的大米市场更认可,价格高出四五倍,我的收益比往年更高。”林魁说。

  从不适应离开农药和化肥,到逐渐掌握生态种植技术;从人工除草,到通过养殖鸭子来“除草”,大雁米产量和品质不断提高,还销往北京、上海等地。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大雁米种植队伍。

  2015年,九沙坪村成立了珲春市大雁米种植专业合作社,与珲春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等组织合作推广,创建了品牌,大雁米的名声越来越响亮,许多外地的老客户从春耕开始就预订大雁米。

  这是在吉林省珲春市敬信湿地拍摄的白尾海雕。(新华社记者 许畅摄)

  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敬信湿地的候鸟种类越来越多,不仅有寻常的白额雁、豆雁等,还有白尾海雕、虎头海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
  这几年,每到迁徙季,四面八方的人就会和候鸟一样,成群结队地赶来,一睹候鸟风采。“敬信湿地的鸟很有名,又多又漂亮。”北京摄影爱好者张延说,他总要约上朋友来九沙坪村住上一周,一边拍鸟,一边游玩。

  候鸟带来了“流量”,“观鸟经济”在九沙坪村悄然兴起。村里顺势发展起特色旅游产业,不少村民经营起餐饮、住宿等项目。“鸟多了,人来了,生活更好了。”村民肖建华说。

  “只有让当地居民受益于自然保护,才能更好地投身自然保护。”解焱说。

  如今,九沙坪村护鸟队的成员越来越多。“守护鸟,守护土地,就是守护我们的家乡。”林魁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9:37: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1 19:38 编辑

湖南:早稻抽穗灌浆 洞庭湖畔夏管忙

       新华社长沙6月21日电 题:湖南:早稻抽穗灌浆 洞庭湖畔夏管忙

  新华社记者周楠

  夏至已至,洞庭湖平原上,广袤的稻田里绿意浓浓,早稻开始抽穗扬花和灌浆,距离早稻大面积收获约有一个月时间,当前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期。

  汨罗江畔,湖南省汨罗市汨罗镇江景村,连片的水田里,水稻长势喜人,种粮大户曾岳华走进田间观察早稻生长情况。今年,曾岳华种了1680亩水稻,由于今年雨水天气较多,温度升降幅度也大,对早稻生产有不利影响,他从开春以来一直忙得不可开交。“不管有多难,粮食是我的心头宝,必须精心呵护。”这位老农民告诉记者。

  加固田埂,努力减少水、肥流失;合理增加早稻播种密度,以无人机精准打药施肥;多施绿肥,尽量减少化肥使用量;水稻与油菜轮作,秸秆还田,增加土壤有机质……今年以来,曾岳华想了不少办法,希望提升粮食产量和质量。尤其是他发明的风能抛秧机成功投入使用,减轻了劳动强度,确保了不误农时。“以前人工抛秧,进度太慢,耽误农时,影响长势。”喜欢琢磨农机小发明的曾岳华告诉记者,这台新机器一天可抛秧100亩左右,今年只用了10多天就完成了早稻抛秧,如今早稻长势喜人,它功不可没。

  还有一个月就将迎来早稻收获季,曾岳华说:“虽然天气不是太好,但今年早稻产量不会低于去年,丰收应该没问题。”

  湖南省汨罗市汨罗镇的早稻秧田场景。新华社记者周楠 摄

  目前早稻正处于破口抽穗期,易发生穗颈稻瘟病,尤其在湘早籼6号、湘早籼24号和一些特早熟水稻品种中,稻瘟病更容易出现。

  与汨罗镇相隔不远的汨罗市罗江镇,生机勃勃的稻田中,一盏盏白色的灯状装置引人注目。种粮大户韩文胜戴着草帽,在田里详细查看早稻苗情、生育进程及病虫草害情况并进行记录。他告诉记者,这些装置是灭虫灯,灭虫效果还不错,可以极大减少农药使用量。

  汨罗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胡亚运介绍,今年春耕以来,汨罗组织了45名农技人员,分组到各乡镇的田间地头,从早稻播种到田间管理,为农民提供全流程技术服务,助力粮食稳产增收。

  记者从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湖南今年完成了1800万亩早稻栽播任务,春耕以来,仅在省一级就抽调了190多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对接双季稻生产重点县,向广大粮农推广绿色、节本、省工、高效的增产增收新技术。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的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除部分地区受低温、强降雨天气影响外,全省早稻的整体长势良好,各地正组织农技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帮助农民朋友做好早稻抽穗灌浆期的田间管理,努力形成更好的产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22-6-21 19:40:0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2-6-21 19:42 编辑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大美边疆|出冬瓜村:隐秘在边疆大山里的美丽村落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

芒市三台山乡

是全国唯一的德昂族乡


位于该乡的出冬瓜村

近年来搭上乡村振兴快车

实现了古村落古民居与新景点的融合

焕发出蓬勃生机

出冬瓜村依山而建

四周青山雄峻秀美

部分民居还保留着传统的杆栏式建筑

全村传统民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载体多且保存较完整
2021年以来

出冬瓜村接待游客9万余人

村民收入92万元
记者:孙敏

   报道员:陆礼妮、雷斑努

   材支持:芒市融媒体中心

   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