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20-4-25 11:24 编辑
停止动物表演
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宣布永久停止动物表演,今后将通过系列主题科普活动等形式介绍动物习性,宣传保护野生动物的相关知识。(4月22日新华社)
随着公众动物保护意识的提升,动物表演遭到越来越多人的抵制。因为动物表演现场游客们欢声笑语的背后,是表演动物在遭受鞭打、饥渴后训练出来的所谓技能,而不是它们的本性。近年来,一些动物园表演动物遭到伤害、虐待甚至被大批饿死的恶性事件频繁曝光。动物园被要求杜绝动物表演也有一些年头了。早在2010年,住建部就发文要求全面清理各类动物表演项目。此后又住建部多次发布“禁令”,要求禁止和取缔有悖动物园公益性质的行为。比如,2013年发布了《全国动物园发展纲要》,2017年颁布《动物园管理规范》,都明确规定动物园“严禁动物表演”和“用于商业活动”等。
遗憾的是,停止动物表演的“禁令”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动物表演之所以“禁”而未止,不仅因为涉及主管部门众多,规范性意见本身不能成为执法依据,也因为禁止动物表演本身存在着很大的争议。正如有人表示,动物表演可以带给人们欢乐,停止动物表演意味着游客特别是孩子缺少了亲近动物、了解动物的机会。更有人质疑,这些没有“利用价值”的动物离开了赖以生存的“动物表演圈”,是否会被保护得更好?所以每每说到取消动物表演,总是争议声一片,最终留下“一地鸡毛”,不了了之。
说到底,动物表演如此难以被撼动的根本原因,还是其中的经济利益。今年1月,世界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微笑”的背后——全球海豚娱乐业研究》报告,就道出了这项价值数十亿海豚娱乐产业背后的各种真相,揭露了一些海豚馆以动物保护、公共教育为旗号谋利的恶行——被包装成亲子乐的海豚表演,实质是一种严重伤害野生动物的行为。免于伤害、免于恐惧、表达正常天性,同样是动物的基本权利。抛开利益纷争,把“动物”从人类的对立面上移开,相信我们每一个人心里也会有一个客观的答案。
尊重动物、善待动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尊重动物、尊重生命,就是尊重人类自己。人与动物能否和谐共处,最终也将反映在人与人之间能否互相尊重、和谐相处。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更是加深了人们对野生动物保护、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认识。青岛森林野生动物世界永久叫停动物表演,取而代之的是“动物科普大讲堂”,可谓是“因时而变”之举,符合广大民众的期许,也期待更多动物园跟进。
更重要的是,“停止动物表演不只是对动物的尊重,也是动物园回归其公益属性的必经之路”——根据野生动物生活习性,还原动物生态环境,丰富动物在圈养环境中的活动内容,让动物在自然的状态下展示其天性,这其实是更好的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