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乡愁 汤圆飘香冬至暖 作者:谭丁录
在我的家乡湖南洞口,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有吃汤圆的习俗。“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小时候,每年的冬至节,母亲总会放下手里的针线活,给我们全家做汤圆吃。
记忆里我们家的汤圆是独一无二的。说独一无二一点不假,首先做汤圆的糯米是母亲亲手种植的,黄澄澄的糯谷碾除了谷壳,就变成了白花花的糯米;再就是我们家做的是无馅汤圆,煮熟以后加上白糖,细腻劲道,口感香糯。
母亲在冬至前一天,就会把秋季新收的糯米浸泡在一个木桶里,等糯米浸发以后,再用小石磨磨成雪白的米汤水,接着用一块细纱布做成袋子,装满灶膛里的草木灰,放在刚磨成的米汤水上,把水分吸干净,剩下的就是雪白而细腻的糯米粉泥。
冬至当天,母亲拿来一个竹扁,把糯米粉泥放在竹扁中,捏成乒乓球大小的一坨,就开始搓汤圆了。母亲一边搓汤圆,一边给我们讲冬至吃汤圆的意义。“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着家庭和谐、吉祥。
灶膛的柴火照得我们的脸火红发烫,锅里的水翻滚着,热气腾腾。母亲把汤圆一个个放入锅里,汤圆在开水中打着滚,上下翻腾着。约十多分钟,汤圆浮在水面上,不再下沉,就可以捞出来食用了。母亲舀出第一碗汤圆,首先用来祭祀祖先。过后,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桌子旁,开始品尝美味的汤圆。白白嫩嫩的汤圆冒着白气,加入白糖轻咬一口,软软绵绵,滑爽细腻,馥郁的香味缠绕在唇齿之间。一家人的欢声笑语,消弭了冬天的寒冷,只剩下一室的温馨。
长大以后远离家乡,在外地工作,冬至的记忆被尘封在岁月的褶皱里。每年冬至的时候,不一定有汤圆吃。当母亲打电话问我冬至吃了什么,我总是对母亲撒谎:“吃了汤圆。”其实,我只是怕母亲担忧我身在他乡的不顺。
如今生活水平提高了,汤圆已非珍稀之物,各种口味的汤圆机械化生产出来,唾手可得。我买过几回,但煮出来的口味总感觉少了点什么。今年又快到冬至吃汤圆的时节,我想起了母亲做的汤圆,想起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温馨的日子。于是,我决定:冬至回家吃汤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