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红杏坊“朝议第”背后的故事

[复制链接] 0
收藏
11
回复
7429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7-4-29 19:30:1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4-30 07:54 编辑

红杏坊“朝议第”背后的故事
 红杏坊“朝议第”背后的故事
传为南洋玛腰的侨商钟绍庭像
 红杏坊“朝议第”背后的故事
钟高光获博士学位时的照片
 红杏坊“朝议第”背后的故事
梅城红杏坊十甲尾朝议第全貌
/廖是添 图/高讯
  
  核心提示:所谓“朝议”,从字面上释义,即是参与国家议政;如果往古时的官名上靠,就是朝议大夫的官衔。在老梅城红杏坊十甲尾,正是有一座宏大的钟氏祖屋“朝议第”。能把屋名取得如此庄重大气,这在红杏坊周边各具特色的古民居中实属罕见,难道坊间讲述这里出过“唐人王玛腰”的传言真有其事?又或许这其间还深藏有好些鲜为人知的故事?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2:13 | 只看该作者
  为解开梅城文史研究者心中的疑惑,不久前笔者走访了同样喜欢历史研究的朝议第裔孙钟延允先生。在先生的引领下,我们看了他们的祖屋,又从他的书房翻出十甲尾《钟氏族谱》、梅州文献社编印的《梅州风物》等古籍、老照片。伴随着他的娓娓讲述,红杏坊“朝议第”背后隐藏的故事,就像一张张被抻开的画卷,在我们的眼前渐次清晰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2:51 | 只看该作者
  十甲尾钟氏及“朝议第”来由

  据十甲尾《钟氏族谱》载:钟氏在梅开基始祖为钟源禄(四十九郎),源禄有六个儿子,前边三个年纪较长的在福建武平定居,后边三个年纪较幼的在嘉应州白渡开基。在十甲尾开基的是源禄九世裔孙钟希贤次子钟文扬、三子钟文明兄弟。

  钟文扬(钟氏在梅开基十世,讳名雅韵、号仲谐、尊称龙溪公)于清顺治十四年丁酉科(1657)进学,康熙丙午(1666)科补廪,戊午(1678)广东乡试中式第三十六名举人;康熙三十八年(1699)选授福建省龙溪知县,素以廉洁见重于上司,漳州府知府送其“廉洁勤慎”旌匾荣归故里。任职期间与57岁的弟弟钟文明(讳名逸韵、号叔伦)于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花60两银买受老梅城西街十甲屋场一所。卸职后兄弟俩即在此定居,钟氏兄弟遂为红杏坊十甲尾钟氏开基始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4:06 | 只看该作者
  钟文明后四世裔孙钟来冠(又名钟勳、号光史),是李调元学台学生,所学甚丰,与宋湘、叶新鉴、叶新莲一起会考备中广东乡闱(广东举人额共88名,先取176卷,出至中堂不中者为备中),进士林丹云是其授业弟子;钟来冠孙钟国传(又名伯传、号蔚堂),少时擅长诗赋,嘉庆年间,在嘉应州戴学台任内考取古学第一名入学,后从事教书数十年,家承淡泊,惟好善举,解纷排难,故在族中德高望重。晚年得诸子弟发财,备享清福,先附生捐贡,后子徵凤(绍庭)由光禄寺署正衔晋封“朝议大夫”(从四品)。为念先祖恩德,诸子买地建屋,取名“朝议第”,钟国传遂被尊为“朝议第”开基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4:40 | 只看该作者
  三堂二横客家围屋“朝议第”始建于光绪二十年(1894),历经三年竣工。整座围屋坐北向南,东南面的外大门左右连着比人头还高的围墙,围墙内禾坪的西北角靠墙三尺处,挖有一供饮用的圆砌水井。从外大门进入禾坪,徐徐踏上三级大门台阶,就能感受到正堂大门额“朝议第”漆金榜书的张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5:07 | 只看该作者
  进入大门,“朝议第”第五代裔孙钟延允介绍,“原下厅屏风上悬挂有‘明经进士’金匾,中厅大堂屏风上悬挂有‘朝议大夫’金匾,前檐横梁上雕有两对狮子,大厅上方吊有四盏红木镶嵌的彩绘玻璃宫灯,可惜都被盗贼偷走了。”

  笔者仔细端详老宅内那一根根合抱粗的石柱、石鼓,墙周四壁走廊依稀可辨的泥塑彩绘,好像有许多说不尽的前尘往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5: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7-4-29 19:38 编辑

  尚无佐证的“玛腰”传说

  “朝议第最辉煌的是曾出过一位玛腰。”钟延允不徐不疾的一句话,猛撩起我的好奇。玛腰是站在代表当年华侨在海外最高成就的荣衔,这不觉令我遐想万千,追着钟叔赶快撩开玛腰的面纱。原来,故事发生在开基祖钟国传的长子钟绍庭(又名钟徵凤、号仪轩)身上。  

  上世纪80年代,钟延允在闲暇时与族中老人聊天,曾听80多岁的钟裕英提到过泗水玛腰钟绍庭。泗水是印尼东爪哇省的首府,不仅是印尼的第二大城市,还是印尼华侨最多的城市。而玛腰(majoor)、甲必丹(kapitein)和雷珍兰(luitenant)等荣誉头衔,是17世纪初葡、荷、英等西方殖民政府在东南亚殖民地推行的侨领制度,即是任命前来经商、谋生或定居的华侨领袖为“唐人王”,以协助殖民政府处理侨民事务,其实质为西方殖民者对不同种族(华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社会集团实行分而治之的管理手段。其中华人官员制度分为玛腰(最高官阶)、甲必丹、雷珍兰三个等级。在19世纪之前, 殖民政府统辖的南洋各城市只有一位甲必丹和若干雷珍兰。说白了其数额取决于华人居民的人数和总督的意愿。19世纪,巴达维亚(在其它大城市亦然)华人官员由一位玛腰、若干甲必丹和雷珍兰组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8:30 | 只看该作者
  传说中的玛腰钟绍庭,为荷属印尼泗水侨领。坊间有道,青年时期的钟绍庭,在漂洋过海到印尼后,时值印尼社会动乱,血气方刚的钟绍庭对番王救驾有功,得到的赏赐除了一笔巨款外,还被赐封为东爪哇泗水的玛腰。玛腰发达之日,其爷爷钟汝芳、其父亲钟国传均沾光梓里,十甲尾《钟氏族谱》载:钟汝芳孙徵凤由光禄寺署正加二级请诰貤封为奉直大夫;钟国传子徵凤由光禄寺署衔晋封朝议大夫。“朝议第”亦在是时兴建。文革以前“朝议第”的上厅曾挂有玛腰的画像,只是由于破四旧等诸多因素而灰飞烟灭。我仔细翻查《钟氏族谱》,谱中确实记载了因钟徵凤而加官造屋的事实,但对于玛腰一说并无只字提起。为了验证玛腰的真假,我百度了一下印尼泗水玛腰,结果发现在东爪哇,可以同华人官员制度相联系的三个家族是:泗水的韩氏、蔡氏和郑氏家族。其中韩氏家族源自韩松();郑氏家族源自郑胜哥甲必丹;蔡氏家族源自蔡桂使。就是没找到印尼泗水玛腰钟绍庭(钟徵凤)的任何痕迹。也许要破解这样一个谜尚需时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39:37 | 只看该作者
  盛出各类人才的摇篮 这是一个盛出各类人才的家族。且不说曾教出过进士林丹云的钟来冠,单就做过校长的还有钟康南、钟皎光,高级工程师钟延沁,被誉为梅城知名老中医的钟介眉、钟幼眉医师,全国印刷百强企业掌舵人钟华君等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7-4-29 19:40:04 | 只看该作者
  “朝议第”第三代裔孙、倡建程江桥的发起人之一钟康年(又名启华、号辑宾),不仅历任钟氏老梅城南门大宗祠董理,更是倡办宏中小学的族贤。宏中小学培养出来的学生钟皎光(又写作高光,“朝议第”第四代裔孙),是著名机械学家、教育家,学生时代两次赴省考,均是全省第一;他曾任梅州中学校长、国立中山大学教授、南京机械研究所所长、国立台湾大学工学院院长、台湾“教育部”政务次长、部长。他在任考选部长期间,首开公务员高普考试总录取标准之例,实施电脑阅卷、推动试务工作自动化,是治学务实做人的一面镜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