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三河:汇三江流碧 扼埔邑咽喉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7677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10-24 21:09:40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0-24 21:10 编辑

    三河:汇三江流碧
三河:汇三江流碧 扼埔邑咽喉  
图、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三河:汇三江流碧
岭东名臣、明代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墓园
三河:汇三江流碧
始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的明代古城墙
三河:汇三江流碧
吴钩衙是清廷驻饶平总兵吴六奇的府衙,屋宇多处坍塌,昔日风光不再。
三河:汇三江流碧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镌刻着朱德亲自题写的碑名
三河:汇三江流碧
  1918年,孙中山为说服陈炯明等共同北伐,在三河坝阅兵并与之会面。图为三河中山公园内的中山纪念堂

    千年古镇三河镇位于大埔县西部,距离大埔县城17公里,因汀江、梅江、梅潭河在此汇合成韩江而得名三河(又称三河坝),这一名称据说始于唐朝。因三河上通闽赣、下抵潮汕,向为粤东水路交通要冲、兵家必争之地,明朝嘉靖年间设有司城。众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名人与三河有深切的交会,保存有明代古城墙、中山纪念堂、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三河人文历史久远,岭南才子张丹崖、才女诗人范荑香等在此留下佳话。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1:33 | 只看该作者
    吴六奇 吴六奇(16071665),字鉴伯,号葛如,绰号吴钩,是明末清初粤东一位传奇人物,有着从“土霸”变为朝廷命官的经历。吴六奇出生于海阳县丰政都汤田乡(今丰顺县丰良镇),少年好赌狂饮荡尽家产,曾流浪于岭南、江浙一带。明末乱世,他返回家乡纠集乡勇称雄一隅,又屯兵于潮州意溪,驻公式隍、三河,进剿粤东,征讨福建,屡获胜利,成了独霸一方的军阀。因此吴六奇得到明朝廷赏识被委以官职。1650年吴六奇率部降清,授挂印总兵官左都督、太子少保、晋少傅兼太子太傅。殁后葬于大埔县湖寮虎山下。吴六奇也是金庸小说《鹿鼎记》中大力将军吴六奇的原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2:2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0-24 21:13 编辑

    【问迹寻踪】

  韩江、梅江、汀江,三江流碧;汇城、旧寨、东文部,六岸铺金。千年古镇三河,被崇山环抱、碧水围绕,钟灵毓秀,同时也是一座承载了厚重历史人文的古城。丙申年夏末,记者一行探访大埔县三河坝,体味千年古镇的魅力。

  兵家必争地 古镇多烽火

  站在三河镇高处远眺,能看见西边的梅江与北边的汀江、梅潭河汇合成韩江南去的壮美景观。古时陆路交通不比今天,三河地处三江汇流之处,具有控制粤东乃至粤、闽、赣三省的重要战略意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

  在三河镇汇城村,始建于明朝的古城墙是一处著名古迹。自明代中叶以来,大埔不时有不服朝廷教化的山民“造反”,也常遭“倭寇”肆掠。在三河筑城便是为了强化管控。据《大埔县志》记载,三河城墙筑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为砖石结构,于东南西北四方各开一门,分别是永清门、宣和门、镇宁门、拱极门。如今只剩重修后的宣和门和镇宁门,以及连接两门之间600多米长的残墙。时岁变迁,高大的城墙如今逐渐被泥土掩埋,有些甚至成了脚下的路,让人感慨不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4:59 | 只看该作者
    在汇城村里行走,常能见到古色古香的老建筑。传奇人物吴六奇的府衙“吴钩衙”便在其中。吴六奇是清廷驻饶平总兵,吴钩衙又称为清初总兵将军府。康熙三年(1664),洪水冲垮三河城墙及东门、南门城楼,吴六奇募资征人重修城门城墙,并在南门城内中心地带修建行营府第。如今吴钩衙已有多处坍塌,内部结构只能看出大概,只有大门及外墙完好。

  时至近代,三河在民主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均留下了浓重的一笔。1918年,孙中山先生为说服陈炯明等共同北伐,在三河坝阅兵并与之会面。1929年,三河籍华侨徐统雄募资在三河修建了中山纪念堂。纪念堂所在中山公园占地1万多平方米,由石牌坊门、孙中山雕像、中山纪念堂和园林建筑组成。进入公园大门,只见公园清幽雅致,中山纪念堂矗立。纪念堂左前侧有六角碑亭,《三河中山纪念堂记》石碑立于亭中。中山纪念堂为两层水泥框架结构,楼顶匾额“中山纪念堂”由国民党元老胡汉民题写。一楼堂内正中位置有孙中山像一幅,上书孙中山字迹“博爱”;正中横梁有两块匾额,一为蒋中正手书“景仰国父”,一为林森手书“作君作师”。堂内安放着仿真蜡像,再现了孙中山到三河劳军后与陈炯明商议北伐大计的情景。纪念馆二楼则布置了孙中山生平事迹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5#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6:30 | 只看该作者
    三河笔枝尾山上,则有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后,起义军主动撤离南昌,南下广东。当年920日,周恩来、贺龙等率领主力向潮汕进发,朱德率3000多人据守三河坝、掩护主力南下。在三河坝,起义军与国民党钱大钧部约两万人打了一场艰苦阻击战,纪念园便是为牺牲在这场战役里的起义军官兵而建。

  据介绍,园内纪念碑建立于1963年,碑身正面镌刻着朱德亲自题写的碑名“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碑座则刻有曾参与战役的周士第将军撰写的碑文。纪念碑旁还有一座烈士纪念亭,上有一副对联:“望三水回环滚滚波涛疑战鼓,伫笔峰远眺层层峦嶂似丰碑。”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被列为国家级革命烈士纪念遗址重点保护单位,与庄严肃穆的纪念园一起,成为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6#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0-24 21:19 编辑

    舟楫辐辏 名士流连

  三河扼水陆交通要冲,商贸发达,有“小潮州”之称。不仅有众多商贾货船往来,许多名人士子也曾在三河停留,留下了不少诗篇及佳话。 “朝发网溪湾,暮至汇川宿。红光激绿波,潋滟夺人目。山涵倒影垂,月涌寒流矗。何人夜吹箫?隔舫嘹亮曲。” 这便是乾隆年间茶阳进士饶庆捷路过三河时所作的五言律诗。

  据了解,在三河城内上塘唇东岸,曾有一座当地百姓为纪念明代三河驿丞王思而建造的“编修祠”,从明末到清末存在200多年。而王思正是开三河教化的重要人物。王思进士出身,任翰林院编修,在明正德十二年(1517)因直言进谏而被贬谪。到三河后,王思重建毁于洪水的三河驿所,且重教兴学,带动了三河一方民众。据茶阳饶商在《修千载孤忠祠记》中记载,王思“暇则讲学课士,抚琴赋诗,优游著述不辍,远近多从之游”。

  明朝嘉靖五年置大埔县之后,三河是最早创设社学和官学的地方。据记载,嘉靖二十四年(1545),大埔知县曾广翰收回被豪强占据的南安寺旧址,创办了当时县城学宫之外的唯一一所官学“汇川书院”。明末,汇川书院被流寇焚毁,后被改建为“王编修祠”。至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新学兴起,三河百姓依托编修祠创办了“第一高等小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7#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19:48 | 只看该作者
    在三河,广为人知的文人雅士还有清朝举人张对墀、女诗人范荑香。张对墀字丹崖,是三河东文部(今汇东村)人,与“岭南第一才子”宋湘、茶阳进士饶庆捷交好。据说宋湘常与丹崖谈诗论文,互相唱和。张丹崖有诗《送宋芷湾即次来韵》,“海山一榻月和风,才得君来便不同。留与澳人他日说,芷湾频到草堂中。”而宋湘还曾到三河拜访丹崖,留下诗作一首:“夜半访丹崖,泊舟古榕渡。三五星在天,读书灯一炷。”而三河梓里村的范荑香则是清代客家才女,名冠岭东十二才女之首,有人写诗赞曰:“韩江梅水多闺秀,丽句清词各有神。一作宣文一礼佛,千秋绝调两才人。”范荑香出生于书香世家,祖父范彪曾任梅州学正。成年后范荑香嫁给庠生邓耿光,婚后三年便丧夫寡居。范荑香诗才横溢,有诗集《化碧集》传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8#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20:2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0-24 21:22 编辑

     青山隐隐 名臣埋骨

   三河坝韩江源头青山环绕、风景秀丽,在汇城村的凤翔山麓有一处墓地非常出名,那便是岭东名臣、明代嘉靖朝兵部尚书翁万达的墓园。

  “落日青山虎气沉,河流还啮故城阴。地埋一代名臣骨,天鉴三边守将心。人物岭东前史载,河山直北战云深。英灵异代应相感,漠漠寒云绕墓林。”这首诗是抗日护台志士丘逢甲所作,写的便是他路过三河时前往翁万达墓拜谒所感。从凤翔山下拾阶而上,几分钟便能到墓地前。只见墓石打造精工考究,墓前左右各排列着石仲翁、石马、石羊、石虎四樽石雕,正中的墓碑上雕着“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赠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涯翁公墓”字样。墓园四周松柏苍翠,站在墓前眺望,三河风光尽收眼底。据了解,中山公园所在之地曾是翁万达墓道,石马、石羊、石虎等最初便是列在墓道两旁,建国后因修建中山公园才移到墓前。

   翁万达墓面朝汀江,古时江流湍急,船只逆水而上,船工撑篙躬身俯首,尤似遥遥拜望;到了夜里,无数船只停泊江边,连绵数里渔灯点点,翁万达墓就有了“日受人千百拜,夜观看万盏灯”的美誉。韩水滔滔,是潮梅两地民众情感上的紧密链条,坐落在三河坝的翁公墓,更加深了两地历史文化上的缘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9#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22:41 | 只看该作者
    【逸闻轶事】

   一个“汇”字不简单 三河由于三江汇流,成为南粤三大河流之一韩江的源头,这一独特的地貌成为三河许多地名的来源。 三河的古城名为汇城,明代建立的著名官学书院,也命名汇川书院,汇川意指汇集了三条江河。书院落成时,惠州府同知林廷坣(音táng)还曾为书院作记,描述说“(书院)前门一座,中构堂三间,左、右号舍各八间,及构丽泽堂于其后,以号舍左右各四间,翼以廊。”到了民国年间,三河的文人饶鼎华编纂了一部诗集,名为《汇山遗雅》,收录了历代19名三河文人的诗作515首,见证山川钟灵毓秀,文采风流、辉映岭左的厚重人文。饶鼎华表示,三河因三江汇流而别名汇川,境内山脉发源南岭一支,自铜鼓嶂迤而东北,分为巍龙、翔凤、华表各座山,归集于阴那山,河的东岸来自西岩山,浒梓诸村则是王寿山的余脉,因此他的友人饶爱荃又将三河群山命名为汇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2122 天

连续签到: 68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10#
 楼主| 发表于 2016-10-24 21:24: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6-10-24 21:25 编辑

    【专家视角】

  三河是两种文化交融的典型区域

  记者(以下简称“记”):人们常说发展靠的是“天时地利人和”,但就三河来看,它的地理位置影响甚至决定了它的历史发展。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研究员肖文评(以下简称“肖”): 这种说法基本是正确的。在古代,交通要道主要是水上交通。三河坝正好在沿海到内地、中原到潮汕地区的咽喉之地。明代三河就设有巡检司,三河城从建成起就发挥了重要的军事作用。清朝时饶镇总兵吴六奇也在三河设行营驻兵,打击反清复明势力。南昌八一起义后,三河坝是起义军进攻潮汕地区的后防,也是最后起义军保存实力较多的地区。

  也正因为三河的地理位置,三河坝才能成为一个商贸重镇,从汀江、韩江、梅江、梅潭河等南来北往的货船都在这里汇集。从宋朝开始,松口和三河就是非常重要的贸易市镇,北宋时朝廷已经在三河口设盐务,明清时期也在三河设了盐关。沿海的盐要运到内地,都会在三河分包,大包分成小包运往上游的梅州、江西等地。更重要的是民间互补性的商业贸易,海边的海产品跟内地的竹木、柴炭等交易。从明清时期《大埔县志》的记载可知,古代大埔县的商业贸易巨镇,除了茶阳、高陂以外就是三河。从今天看,三河镇人口不是太多,但是姓氏很多,有30多个姓氏。据记载三河最多的时候有100多个姓氏,就是因为南来北往的商人在这里经商,在这里定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