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标签看更多好帖

歼-10总师的“创新遗产”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422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 天

连续签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6-3-23 21:22: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孙绍波/画

  吴健/文

  昨天,中国两代歼击机总设计师宋文骢逝世,享年86岁。对普通人来说,能念对这位总师全名恐怕不多,“骢”字古时多用于名驹,更有“地上之龙”的意思,而宋文骢作为中国尖端科技领域的泰斗,他所主持开发的歼-7III、歼-10战机,更可以说是“飞龙在天”,稍微关注国防的人都会如雷贯耳。

  不过,宋文骢和战友们戮力开拓的创新之路,才是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毕竟他耗尽心血的歼击机终归会走入历史,但他所带出的设计队伍,摸索出的经验规律,将是共和国最宝贵的技术资源。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似乎是宋文骢的人生经历让人产生的感觉。上世纪50年代末,作为当时的“骄子”,还没毕业的高材生宋文骢就当上中国新式高空高速歼击机——“东风-113”的总体设计组长,这在世界航空史上都是空前的。可是,欠缺的基础科学,不切实的战技指标,无法到位的资源支撑,令“东风-113”没能成为现实。不过,这次经历,让他变得成熟起来,“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成为宋文骢乃至那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到了上世纪80年代末,宋文骢牵头发展出当时空军出类拔萃的歼-7III。

  美国小说家欧·亨利说:“我们选择什么样的道路关系并不大,我们成为哪一种人,完全由本质决定。”宋文骢的本质就是那种迎难而上、不断创新的人。在国外的三代机已经在局部战争中大显身手时,中国的歼-7III却只达到国外二代机水平。就在歼-7III定型前夜,国家把研制具有三代水平的新歼击机任务交给宋文骢,当年的宋文骢已经不是韶光满面的翩翩少年,有位同事这样提醒他:“恕我冒昧,搞一个型号飞机少则十年八年,多则十年二十年,宋总,你已是五十多岁的人了,这架飞机在你手里最终能设计定型吗?”但他依然在临近退休的时候接下近乎决定自己和国家命运的事业——歼-10。

  宋文骢在总结歼-10项目体会时,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从我们搞‘东风-113’飞机起,有些人一张口就是人家老外是怎么说的,似乎老外们都是金口玉牙,只要他们说出来的就是经典,我们要学习和借鉴人家,但不能盲目崇拜,照抄照搬是没有前途的,我的主导思想,就是要我们的技术人员尽量多干、早干、自己干,通过自己干,我们才有收获,收获一批中国自己研制当代先进飞机的技术人才。”

  今天,在许多人称赞鸭翼布局的歼-10是“漂亮飞机,更是好飞机”的时候,可曾想过宋文骢团队突破了多少自主创新的难关。当初,为了保证飞机鸭翼的结构强度,中方曾打算与外方合作搞复合材料,但外方开口要价600万美元,一点商量余地都没有,面对刁难,宋文骢设计团队和兄弟单位合力攻关,终于解决这一难题。至于歼-10“创新之魂”的鸭式布局,一度因美苏超级大国均未采用而引来不少担忧,宋文骢的回答是:“一个人的自信心必须建立在科学基础上,先进的气动布局肯定是自主发展先进战机的基础。”

  就在歼-10立项前,大批中国科技人员围绕“无尾+前翼”飞机布局进行了长达十余年的技术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改革开放后,中国人才发现这套设计和国际前沿的鸭式飞机布局其实是一回事,这足以证明中国人的创新思维是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

  直到今天,宋文骢曾经工作过的歼-10设计单位里,还留下一幅题词,上面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就是“创新”,这正是当年国防部长张爱萍赠给宋文骢团队的寄语。有趣的是,这位开国上将还操着四川口音打趣地说:“我们现在做这种(鸭式)布局的飞机,这就是一种创新嘛,这很好。但现在一定要保密,不然外国人又糟蹋你,又说是他们搞出来,我们跟着学。”

  为中国人所欣赏的俄罗斯军机大师罗斯季斯拉夫·别利亚科夫(“米格-29之父”)有这样的观点,希望自己的飞机犹如德国音乐家巴赫的曲子,在结构与布局方面达到巅峰,却又让后人能够继续衍生发展,而不要像莫扎特的作品那样太过精致,让人难有发挥的余地。而宋文骢在歼-10研发的过程中,也不仅仅是在完成青年时代“为祖国造好飞机”的理想,还通过研制工程,带出一大批许多飞机设计研制人员,“我们只要为他们铺好路,到时候我老宋在不在没关系,自然会有比我宋文骢更高明的人接着干!”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事实证明,“创新牵引”是歼-10战机成功的前提。《解放军报》披露在模拟空战对抗演习中,经常出现国外三代机对歼-10“打打不过、跑跑不掉”的情况,歼-10能够做到“远距率先发现,中距首发攻击,近距格斗平手”的总体略优。但比歼-10本身更富价值的是,一支极具战斗力的中国航空科研队伍成熟起来,在万众关注的中国下一代隐形歼击机身上,我们再度看到原始创新的痕迹,迥异于美俄隐形机的气动布局夺人眼球。人们尚不知道它的总设计师是谁,但一定清楚他应是在歼-10科研中与宋文骢共同奋斗过的骨干栋梁,中国新歼击机事业如同一艘航船,打破了层层坚冰,拨开重重迷雾,开足马力,向着既定目标驶去。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