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韵的声母系统公认度最高的是守温36字母,这36字母按清浊音分四部,其中全清包括帮、非、端、知、精、心、照、审、见、影、晓十一母,次清包括滂、敷、透、澈、清、穿、溪七母,全浊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十母,次浊包括明、微、泥、娘、疑、喻、来、日八母。
至洪武正韵,声母被简化成了31母,崔世珍考订《洪武正韵》在字母图下加注云:时用汉音,以知并于照,彻并于穿,澄并于床,娘并于泥,敷并于非而不用,故今亦去之。这样《洪武正韵》就成了见溪群疑、端透定泥、帮滂并明、非奉微、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影晓匣喻、来日31母了。这31字母按刘文锦先生的推导也是类同的,刘先生的31声类分别是:古类(见)、 苦类(溪)、渠类(群)、五类(疑)、呼类(晓)、胡类(匣),乌类(影)、以类(喻及疑母一部分)、陟类(知照)、丑类(彻穿)、直类(澄、床及禅母一部分)、所类(审)、时类(禅)、而类(日)、子类(精)、七类(清)、昨类(从及床4字澄1字)、苏类(心)、徐类(邪)、都类(端)、佗类(透)、徒类(定)、奴类(泥娘)、卢类(来)、博类(帮)、普类(滂)、蒲类(并)、莫类(明)、方类(非敷)、符类(奉)、武类(微)。
谈《洪武正韵》就不能不说《中原音韵》,虽然中原音韵的成书时间比《洪武正韵》早,也不是官修的韵书,但它是时音的反映,我们再来看看中原音韵的声母系统又是如何,这里可借董同龢的《汉语音韵学》所推导出的中原音韵的声母来说明,依最合理的推断,〈中原音韵〉的声母如下:
P (斑辨) P" (盘判) m (慢) f (反饭) V (晚)
t (丹但) t ‘ (坛歎) (i) 1 (阑)
ts (赞尖) ts ‘ (残餐钱) s (珊先)
tʃ(展栈) tʃʰ (廛) ʃ(山) ʒ(然)
k (干坚) kʰ( (看牵) (ŋ) X (汉现)
〇(安、顔、弯、元)
这里面p-,p‘-,m-,f-,t-,t‘-,n-,l-,可以説和我们现在的国语 系统大体相合,其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异。董同龢说,我们读到元代的戏曲,以及其后用“白话”写成的小説 都可以看得出,元朝时代中国的标准语,即当时所谓“中原雅音”或 “中原雅声”者,已经和现代官话很相近了。为清楚起见,现在可以 称为“早期官话”。早期官话的语音系统,现时还可以就不太少的一些资料去考 订。在那些资料之中,时期最早,与煊赫一时的戏曲文学有密切关 係,而又能影响一时的,便是元代周德清着的(中原音韵>。〈中原音韵》不是“字书”,也与传统的“韵书”不同,他是专为唱 曲子或作曲子的人审音辨字而设的参考书。至于审音辨字的标 准,周氏自己説,乃是北曲前辈权威作家“关、郑、马、白”的作品,北 曲是根据活的语言写成的,“关、郑、马、白”的作品又是“韵共守自 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所以我们説,〈中原音韵〉就是早期官话 的语音实録。
从中原音韵的声母可以看出的是,至少在元代,全浊音在北方已经清化,全浊音被分化在了其它的声母中了,就声母而言,《洪武正韵》简化了《广韵》的五个字音,《中原音韵》又简掉全浊声母的10个字音就变成了21字音,这跟现代之普通话的声母系统已经是很相近了【反推之,《洪武正韵》重拾了《广韵》的10个全浊声母以正雅音】。
从董同龢的《中原音韵》21声母中我们是可以推导出相对应的现代汉语的音读来的,具体如下
-------------------------------推导现代汉语
P ----b (斑辨) P"-----p (盘判) m----m (慢) f-----f (反饭) V --------w(晚)
t------d (丹但) t ‘--------t (坛歎) n----n(难) l------l(阑)
ts -----z/j(赞尖) ts ‘ ------c(残餐钱) s--------s(珊先)
tʃ-----zh(展栈) tʃʰ ------ch(廛) ʃ-----sh(山) ʒ-------r(然)
k ------g/j(干坚) kʰ------k/q( (看牵) ŋ(疑) ------ng X------h/x (汉现)
〇------零声母(安、顔、弯、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