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无星无杠 于 2014-7-9 15:37 编辑
梅州围龙屋申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申遗”前景可期 日前,住建部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来梅州市调研,认为在全社会聚焦围龙屋的大气候下,围龙屋“申遗”大有可为。记者走访梅州市有关部门获悉,目前梅州市已完成围龙屋“申遗”的基础摸查工作,正在联系专家进行申遗定点及撰写申报方案。 “偶遇”梅州市最大围龙屋 作为客家民系独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围龙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杆栏式”、云南“一颗印”并称为五大特色民居。2009年4月,我市正式提出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简称“申遗”)的奋斗目标,并制定了“申遗”工作方案,成立了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申遗办”)。 围龙屋的考察和普查工作随即全面展开。据不完全统计,各县(市、区)陆续上报围龙屋及古民居达6000余座。一接到上报,工作人员就会立即赶去踩点、拍摄、寻访居民,带回厚厚的采访资料,并进行档案录入、价值考究、整理归类等工作。基础摸查工作持续了两三年时间。期间,申遗办从中筛选出3个“申遗”候选群落和30座单体建筑,并编印了首套系统介绍我市围龙屋的图册、“申遗”宣传片等图文及影像资料。
“申遗”考察走访过程中,工作人员“挖掘”了不少一度蒙尘的围龙屋。与五华县水寨镇坝美村监公祠的“偶遇”,就让工作人员又惊又喜。这座始建于1368年的围龙屋建筑布局严谨,为三堂十二横五围,总面积4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内设房间达398间,是我市迄今为止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围龙屋。“当时我跑到附近最高的建筑上去拍摄,但是高度有限,无法将这座围龙屋完全纳入(取景框)。”一位工作人员回忆。由此,一直隐没于乡野的监公祠“面世”,并顺利入选30座单体建筑候选名单。 “申遗”促进围龙屋保护 此次摸底调查也初步统计出3612座分布在我市各县(区、市)留存相对完好的围龙屋,并有力推动了官方与民间的携手保护工作。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386处,其中属围龙屋类型的共有77座,分别为国保1座、省保21座、市保15座、县保40座。 2014年1月,梅州市公布了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梅县区松源镇蔡蒙吉故居成功入选。守护老屋近30年的管理者蔡海昌告诉记者,蔡蒙吉故居曾因缺乏保护而出现部分房屋倒塌现象。2009年,政府和蔡氏后裔共同筹资,按照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对蔡蒙吉故居进行历时三年的全面修缮。如今,这座历经800余年风雨的围龙屋每天都有各地游客慕名前来。而南口镇侨乡村坐拥116座保存完好的客家古民居,其中客家围龙屋38座。这些围龙屋依麓湖山脚逶迤而建,绵延数里,仿佛是一个天然客家围龙屋民居博物馆。该镇党委委员余强告诉记者,近年来,南口镇不仅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古民居保护及基础设施完善,村民也自发组建联防队参与巡视保护。 “申遗的初衷和最终落脚点就是保护围龙屋。”市申遗办有关负责人直言。为此,申遗办编印了《梅州客家围龙屋保护常识》,并在“5·18”世界博物馆日向市民宣传,唤起民众对围龙屋保护及申遗的关注。市委宣传部、市规划局等单位也纷纷推出《客家民居》《客家古民居》等系列书籍,宣传客家民居及客家文化。 专家看好围龙屋申遗 目前,我市围龙屋“申遗”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待代表村落、群体和单体建筑确定后,将聘请专家团队撰写“申遗”方案。 近日,受住建部村镇建设司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罗德胤等传统村落与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委员来我市调研新城建设及传统民居保护工作。身为兴宁人,罗德胤教授对客家围龙屋有更多的认识。“围龙屋是客家人在面对客观环境而产生的一种非常独特的建筑,它反映了客家人面对困难所付出的努力和产生的结果,有很多‘形而上’的讲究,留存数量也很大。”他表示,申遗的核心标准是“杰出而普遍”的价值,围龙屋凭借其本身的独特性,申遗是没有问题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