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年新春伊始,正在央视及各大卫视热播的古装神幻巨制《封神英雄榜》再次成为网友们关注的焦点,上演姜太公力斗群妖惩奸除恶,剧情步步惊心扣人心弦。据史书记载:姜太公(吕尚)的文治武略影响深远,他不仅是开创西周的功臣,而且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康王四朝之元老,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被后世称为谋略家的开山鼻祖。姜太公一生的丰功杰作:一是辅周,二是灭商,三是建齐。史称“佐天子为圣臣,治邦国为圣君”。姜太公的思想、理论、实践博大精深。“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和”。
历史不能复制,却可以史为鉴。《六韬•文韬》中《上贤》、《举贤》两篇,集中表现了姜太公的重贤、上贤、选贤、举贤的圣贤治国论及其思想内容。所谓“上贤”,就是尊重、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尊贤尚功是姜太公“国本”的主要内容之一。举才荐能就是大德、大能、大为,举贤者不仅能够得贤才,还能够得贤名。
姜太公认为,作为君主治理国家,必须尊崇德才兼备的贤人,抑制无才无德的庸人;任用忠实诚信的人,除去奸诈虚伪的人;严禁暴乱的行为,禁止奢侈的风俗,因此,明君用人应当警惕六种坏事、七种坏人。六种坏事的危害是:“伤王之德”、“伤王之化”、“伤王之权”、“伤王之威”、“伤功劳之臣”、“伤庶人之业”。对七种坏人,绝对不可信用,即“勿使为将”、“勿与谋”、“勿近”、“勿宠”、“勿使”、“禁之”、“止之”。这就堵死了坏人干坏事、危国家、害民众的路径。
姜太公指出,要根据各级官吏的职能分工的要求条件来选取贤能,再依据各官职应具备的条件来考核官吏,鉴别其才智的高下,考核其能力的强弱,评定其政绩的优劣,使之名实相当。因此必须坚持选用贤才、任用贤才的标准。关于选拔任用贤才的标准,姜太公提出了“六守”,即六条标准:仁、义、忠、信、勇、谋,具备这六个标准的则为贤人。
姜太公还认为,国属上贤、举贤,旨在任贤、用贤,如果上贤、举贤而不任贤、用贤,亦只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这种停留在名义上的上贤、举贤,是不会获其功而救其乱的,相反则会使世愈乱,以至造成国家的危亡,所以要上贤、举贤、任贤、用贤,做到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名实相符。
古人曰“夫尚贤者,政之本也”。“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从古至今,人们都坚信“为政以人才为先”;“才之用,国之栋梁也”;“能用人者,可以无敌于天下”。识才是任人唯贤的前提。“昔贤多使气,忧国不谋身”,要用姜太公“举贤镜”全面、科学、准确地把握人才德才标准,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用姜太公“举贤镜”,立足于长远,看潜能,看发展,以德为本,量才使用;要用姜太公“举贤镜”,在实践中验证德才,从实践中去识,从而认清、分清,哪些是德才兼备的良才、哪些是有德无才的庸才、哪些是有才无德的佞才、哪些是无德无才的废才,重用“德行过关,本事过人,政绩过硬”的英才。
“争天下者必先争人,定天下者必先取才”。姜太公“举贤观”独具慧眼识千里马值得当今明鉴。笔者以为在建设美丽中国的今天,要创造国泰民安、国盛民殷的社会,决定因素要有济济圣贤人才,展现出“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兴国富民的景象,敞开胸怀举贤“选马”,达到“安人理国”的目的,希望有更多姜太公的化身,如同当年周文王访贤并重用姜太公那样的贤臣良将治世理国的人才,以完善制度不断增强举贤用人的公信度,为治国兴邦之正道。“荐贤,智也;让贤,仁也;引贤,义也”。若如此,则可谓之“荐贤贤于贤”。正如“姜太公曰:‘得贤将者兵强国昌,不得贤将者,兵弱国亡。”(文/宋丞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