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广东梅州第一个家庭农场诞生

[复制链接] 0
收藏
0
回复
159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23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4]偶尔看看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2-25 20:42: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国三农网讯  3月27日,广东梅州第一个家庭农场——梅州石扇师俭堂家庭农场负责人林汉荣拿到了由梅县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个人独资企业营业执照。对于他来说,凭借从家族内部流转而来的60亩地,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催化下,自己农场主的梦想终于得以实现。  而对于梅州市农业局局长刘玉涛来说,林汉荣手中薄薄的一张纸,不仅宣告了一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在该市正式落地,也是其倡导的“家庭农场131创新培育模式”(搭建1个核心中介平台、引导3种土地流向、建立1个全程支撑体系)结出的重要果实。
  降低风险
  三种流转形式供选择
  发展家庭农场,土地集中是第一道关卡。
  “八山一水一分田”的梅州,农业人口占七成以上。近年来,伴随着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土地撂荒现象日益突出,也为通过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提供了契机。
  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当地采访时发现,对于很多村民来说,将土地流转给家庭农场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有可能获得更为丰厚的经济收益,但也面临着风险。“我把地租给家庭农场,被其拿来到银行申请贷款,如果他还不上贷款,我的地岂不是要被银行没收了?”有村民表示。3月28日,广东省妇联副主席丘瑞清在梅州考察家庭农场时也说,对于土地流转,农民最大的担心是没有一个能够给其安全感的平台。
  而对于一些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来说,虽然和流转出土地的农民签订了合同,但一旦后者毁约或者其他原因土地经营权被收回,损失如何弥补?针对上述问题,梅州市通过引导组建“土地资金专业合作社”,搭建起了一个让农户和农场都放心的安全交易平台。
  作为“家庭农场131创新培育模式”的核心内容和亮点,土地资金合作社正在成为打通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农业主体融资两个环节制度障碍的枢纽平台。
  刘玉涛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梅州,流转出来的土地有3种流向:一是将集约后的土地由家族组织家庭农场予以运营,集中起来的土地可以到银行申请抵押贷款;二是没有运营能力,但愿意流转土地的家族,可以把土地集中后暂存在土地资金合作社集中后待价而沽,寻求流转机会;三是没有运营能力,且不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全流转的家族,可把土地集中后交到土地资金合作社办理集中抵押后进行“血缘担保”,以获取资金扶持与其有亲缘关系家庭农场的发展,并以此获得担保分红。而无论是通过哪种方式流转出来的土地,都可以获得银行的综合授信贷款。
  肖健是梅州首个土地资金合作社——梅州金柚土地资金专业合作社的法人代表。他说,土地资金合作社有七大功能:土地流转、土地输出、土地贮存、土地整理、土地托管、资金互助以及联合担保,“这也是从农民将土地流转出去至规模农业经营主体获得贷款的完整流程。”
  梅州市农业局的一份文件对土地资金合作社的角色定位做了如此描述:土地资金合作社是在土地流转需求集中的农村区域,由具威望的企业法人、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乃至自然人发起成立的土地或资金中介,负责将可流转土地收储集中、中介流转、抵押贷款。
  破题融资
  拿到农村金改尚方剑
  对于许多农民创业者来说,筹资难是个难以逾越的障碍。2012年,梅州被确定为广东省唯一的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利用这一政策,梅州逐渐探索出一套为家庭农场等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提供坚实金融支持的创新机制。
  继林汉荣之后,近日,蕉岭县蕉城镇人王锦阳拿到了梅州市第2张家庭农场“准生证”。王锦阳的农场有土地300亩、水面20亩,承租期为30年,王锦阳夫妇、其父母及妻弟夫妇共6人是目前农场运营的全套人马。该农场位于蕉城镇东山村,除了种植红肉蜜柚、樱桃等多种水果外,还饲养土鸡、火鸡等各样禽类。目前,王锦阳正在寻求与广东梅龙柚果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以期稳定产品销路。“这样,我就能有更多精力关注农产品质量的提升。”他说。
  在王锦阳看来,根据“拥有连片集约土地、同一家庭成员运营、农产品商品化”三大要点,他经营的几百亩土地早就可以冠以“家庭农场”之名,“但是迈不过土地抵押融资的关卡,走不出资金瓶颈,规范化、现代化经营无从谈起,更算不得真正意义上的家庭农场。”他说。
  王锦阳的烦恼也是许多农民创业者都曾经遭遇到的。长期以来,由于确权困难,价值不易评估,以及存在诸多法律障碍,农民手中的土地、房屋、果园、猪舍等资产无法成为贷款抵押物,许多农业规模经营者难以通过银行获得融资支持,一直处于小打小闹的状态。而伴随着梅州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的获批,这一状况正在改变。
  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市中心支行货币信贷管理科副科长陈丽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银监会等8部委联合下发的文件已明确,将鼓励梅州等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验区开展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赋予其先行先试的权力。”据悉,梅州首批两个成功注册的家庭农场将可各获得800-1000万元的金融贷款,是以前类似规模农业经营主体最大融资额的10-15倍以上。
  梅州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长丘海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受制于一些法律法规的约束,包括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内的农村金融要素难以进入抵押市场,家庭农场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贷款申请此前很难获得批准,“现在梅州获得了农村金融创新的试验权,我们正在尝试让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连同其地上附着物一并进入信贷市场,力争解决农村融资中的抵押难问题。同时我们已组织了银行、证券、保险等全金融机构,联合对家庭农场的各个运作环节给予支持。”
  “有了广阔的融资平台,家庭农场等规模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就有了活力,这样就能培育出‘职业农民’。”刘玉涛说,“单靠人工耕作的小规模、低标准、低商品率的传统农业将成为过去。”
  全程抚育
  多部门力撑农场发展
  融资贷款和土地流转只是家庭农场发展过程的重要一环。家庭农场培育还涉及产业设计、链条规划、良种良法、标准生产、机械配套、市场销售、品牌塑造、物流及信息支撑等10多个环节。
  今年以来,梅州市农业局牵头联合妇联、团委、金融工作局、供销社、市委讲师团、人民银行、邮政局、移动、联通等10家单位,尝试搭建了“组织+技术+培训+市场+流通+金融+信息”七位一体的家庭农场全程抚育和支撑体系,也让“家庭农场131创新培育模式”中的最后一个“1”落到了实处。
  刘玉涛说,“家庭农场131创新培育模式”一方面解决了家庭农场发展中上游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自然分流、中游的土地融资和产业培育、下游的品牌塑造和市场销售等整个链条的问题,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促进土地集约,刺激了经营主体对农业的投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商品化程度,实现了农民增收的目标,同时农民更有积极性优化投资环境,改善村容村貌,这就实现了“三农”内部的优化发展,“还可以促进食品安全供应、稳定农产品价格,加快城乡在信息、技术、物资、人员、融资等方面的资源交换,实现共赢,最终为城乡一体化创新途径、拓展平台。”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