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背后的伟大、普通背后的辉煌

[复制链接] 0
收藏
1
回复
9588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4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6]常住居民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2-24 12:32:24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客家女子 于 2014-1-18 22:29 编辑

平凡背后的伟大、普通背后的辉煌

——访客家文化研究的擎旗手梁德新老师


      近日,参加梅州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活动之时,邂逅西装革履、慈爱和霭的梁德新老师,并从他手上获得一本充满油墨芳香的《客都民俗风情》一书,拿到家里连夜阅读,遂对写了几十年、出了十二本书、至今孜孜不倦研究客家文化的梁德新老师产生好奇。冬日的一天,笔者一行前往梁老师的家里,进行了采访。

平凡背后的伟大、普通背后的辉煌

梁德新与梅州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温丽丽在制作“客家民俗”节目(2008年冬摄)

平凡背后的伟大、普通背后的辉煌

2009年11月29日,中央电视台《乡土》专栏节目编导刘莉采访广东梅州客家人杂志社特约编辑梁德新,采访主题:梅县松口客家人的风俗与民居特点。   



      出生文化之乡,幼年天资聪明


      梁德新老师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生活在文化之乡梅县松口古镇。在家乡文化的熏陶下,他从小就喜欢看书和听长辈们讲故事,也天性聪明,10岁起看“小人书”,一看就入了迷。读小学五年级时已能写出1000字的家信。中学时代,梁老师的兴趣爱好广泛。看了名作家写的书后就崇拜,做过作家梦,写小说。他向长辈们倾吐理想,将来要读文科大学,日后当记者、作家。长辈们虽极力反对,说写文章会“闯祸”,甚至警告他再写下去说不定会“犯文字狱”,他们据理“学懂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劝他学会谋生技艺,男人要有一技之长,日后才能养家糊口,但梁德新老师还是喜欢学习文化。

      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初期,梁德新老师是个中学生,参加了“大串联”活动。在停课闹革命的两年里,学校不上课,他在家中看了很多书,这些书中有除了当时被列为黄色书的中外名著小说外,还有族谱、风水等书,甚至连别人读过的大学文科教科书他都拿去看,可谓博览群书。那时农村还没电灯,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看书,对梁德新老师是最佳的精神享受。这段时间的经历,对他日后的业余写作有一定的影响,他曾撰写文章《文化大革命大串联的回忆》发表在《梅州作家报》。
文化大革命的10年里,梁德新老师才18岁,从学校出来到社会上谋生,在“社会大学”的课堂里,不但学会了谋生技艺,还学会了怎样做人。他当过农民、村制糖厂工人、学修电器、学照相,曾在福建等地流浪打工(即当今的“农民工”),对各地客家人文风俗感兴趣,这些知识积累为日后参与客家研究作用很大。

      任职教育部门,业余积极创作
      上世纪80年代初,梁德新老师梅县教师进俢学校(中专)毕业后被安排到教育部门,有了固定工作,有了发挥自己知识的场所和继续读书的机会,带职带薪就读毕南师范大学教育系。他先在梅县桃尧镇山区小学任教。1982年曾在小学附中班任数学、物理科任。1988年调回家乡梅县松口镇小学任教, 后调到梅县松南中任教。学校领导发挥他有写作的专长,安排他教历史学科兼学校文学社辅导老师。因他的社会兼职多,领导关心他减轻的教学课,有时同意兼职单位短期借调。
改革开放后,文艺界春光明媚,政府鼓励作家积极创作,文艺刊物逐年增多。为圆“作家梦”,他利用业余时间写文章向报刊投稿。经常练笔对他日后的写作帮助极大,也许是“贵在坚持”的原因,他的作品终于在报刊上登载。梁老师说:“我记得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散文《旧时松源河航运》刊载在《梅州日报》,文章以家乡的河为题材描述家乡的历史变迁。”后来发表了小说,是《温馨的小屋》,主题是写一个从国营工厂下岗的文科大学生,在深圳通过一支笔谋生成为打工作家、记者、编辑的素材创作而成,文章刊载在《中华客家文学》。他发表最多的还是反映客家民俗的文章,报刊发表后电台再播出,这些文章后来辑编成书。其中采访人物报导《著名的客家学专家冯秀珍》全文一万字,发表在广州《客家风情》杂志2005年第1期。
      初学写作的人,收到稿酬时的心情是非常激动的,梁德新老师也不例外,当他收到稿酬汇款后单后马上去邮电局取款,在电话里告诉朋友亲人,那时没有复印机,就把汇款单拍照留念。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篇千字文章在市级刊物发表才30元。他在《家庭》杂志发表约500字文章稿酬是80元,是当时中国稿酬最高的刊物。当时他居住在农村的小圩镇,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维持家庭生活经济来源的是工资,为改善生活上世纪八十代把照像、维修家用电器为第二职业,妻子做家教为学生补课。九十年代后期写作成了他的第二职业,后来买了电脑、打印机后,当教师的妻子用电脑帮我打字,有时承包他人书稿打字,写作帮助他的家庭提高了生活水平。

    钟情客家研究,孜孜不倦求索
      梁德新老师是个中学历史教师兼学校文学社的辅导老师,因钟情于文学,喜欢写作。文章在报刊发表后,认识一些文化人士。2000年,黄火兴作家和梅县高级中学丘青老师介绍下他加入梅州市作家协会。2001年,客家学专丘家菊贤教授介绍下加入了“梅州市客家研究会”, 使他更有接触客家文化的机会。后来他出了书,还应邀出席客家文化学术研讨会,原梅州市宣传部副部长胡希张作家,客家学专家世界客属文化名人谢永昌作家介绍他加入广东省作家协会,2009年我荣幸被吸收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目前广东省写书的作家,大部分是业余作家。几年前取消作家终身制后,我省每年能享受政府创作经费,脱产写作的只有三十多人。各级作家协会帮助作家创作、出书,作家出书靠自筹资金。据了解,梅州的作家队伍中,国家级作家3人,省级作家40多人,市级作家250多人,出了书的约100人。这些出书的作家中约有一半不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的,都是通过写作兴趣自学成才而进入写书人的行列。梁德新老师是梅州作家中的幸运者,写作得到家乡父老乡亲的关怀和上级领导的重视。2003年他的个人专著《客家乡情》的出版,曾得到叶剑英基金会黄桂清大姐的资助。
      梁德新老师钟情于客家研究,在退修之前一直在客家文化园地里耕耘,先后在市级刊物《客家人》、《客都旅游》任编辑。曾应邀出席华南理工大学客家研究所、龙岩学院、贺州学院、赣南师范大学、嘉应学院、文化梅州学术研讨会、成都第七届客家学研讨会、西安第21届世界客属恳亲会暨客家学研讨会等学术研讨会25次,有18篇论文入选会议论文集。编著了《客家乡情》《客家松口山歌》《客家松口民间故事》《客都民俗文化风情》《松口民俗文化风情》《梁氏人文》《老梅城轶事》七本书;还在《仙口风情录》《松口古镇风情》《梅县民间故事》《梅江区民间故事》《闽粤梁氏宗祠通览》《梅县松口镇圥》(未出版)等书任主编、副主编、责任编辑。曾接受在北京、广州、梅州等30多家报刊发表文章千多篇约200万字。先后与梅州人民广播台电台主持人温丽丽合作录制客家民俗风情节目三十多个;中央电视4台、中央电视7台、香港凤凰电视台、台湾客家电视台、广东电视台、梅州电视台、梅县电视台等记者的釆访,采访专题是梅州客家民俗和梅县松口历史人文等内容。

      发挥余热广交朋友,积极编纂松口镇志
      松口是客家人文资源丰富的地方,有很多专家、教授前来松口考察客家人文。1996年起,梁德新老师曾为日本川岛文芳博士、台湾高怡萍博士、华南理工大学江金波教授、嘉应大学副校长谢友祥、李小燕硕士、宋德剑硕土、周建新博土,李春泰教授、张应斌教授、陈干华教授,胡希张作家、人民日报记者江日辉等专家、学者、记者百多人作导游。从而也增长了他的相关知识。
      松口的文化人士关心他的写作,他们看到梁德新老师写有反映家乡文化的文章在报刊发表很高兴。广州乡贤老红军温梅先、余云春教授、沈沧源作家,汕头的老红军李锋、叶京珠老师,佛山的李义发先生,深圳的曾繁基先生、陈大博先生、黄丰练先生、陈燕平女士等经常在电话里与他联系,鼓励他写作。松口的退休中学老师饶熙龙、梁思明、李炽欣、陈扬明等老师,都是他的良师益友,他们不但为他提供写作资料,还为他阅看文章初稿。十多年来,饶熙龙老师对他的写作帮助很大,他们合写了《国光中学校史》《著名山歌手饶金星》《松囗人生礼仪》等文章10多篇。
      2001年,梅州市地方志学会会长黄钰钊主编《松口古镇风情》这本书时,聘他任副主编。在编书的一年时间里他向黄钰钊先生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大的得益是了解了松口的古今历史和编辑书稿的知识。还认识了地方志专家原梅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林训,与他交往密切。2007年他聘为梅县地方志学会副秘书长。2011年春,《梅县松口镇志》第二次修志(1990年出版了15万字的《梅县松口镇志》),志书的总纂人是林训,他还参加了《梅县松口镇志》的编纂工作并任副主编,把他多年收集的松口人文资料入录在志书內。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兴起客家研究热潮。有不少客家人居住的地方成立了“客家联谊会”,有的大学成立了客家研究所。1998年,房学嘉、陈干华教授到松口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他为客家研究所撰写了5万字的调查资料。1999年10月被邀请出席“1999嘉应大学客家学研讨会”,他的参会论文是《客家民俗扛公王》。
      2000年为家乡编写了一本10万字的《仙口风情录》,该书是以 “仙口村客家民俗田野调查”为基础及村中梁氏族谱而编写,这本书的出版经费由村中热心人士赞助。他还以研究梁氏宗族文化为题材,撰写《我参加梁氏宗族文化研究二、三事》发表在《嘉应客家文化》刊物。2005年是他写作的丰产年。他在报刊发表文章53篇约8万字,还协助丘菊贤教授编辑《韩素音研究文集》《世界客家名人谱·第2卷》,他是这两本书的编辑人员之一。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做自己喜欢的事
      四十年前,梁德新老师是一位乡村中默默无闻的“丑小鸭”, 如今在写作上成绩突出,有人要他介绍经验。他说:兴趣加勤奋,学以至用,边工作边学习,是他成功的经验。他认为:知识是钱买不到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刻苦学习后得到的。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上需要的是有学力(能力)的人,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机遇可以帮助你的事业成功。
      梁德新老师平时注重收集和保存资料,现在保存有读书时的部分课本、作业,家中藏书达1万本,各类报纸近10万张。2009年,梁德新老师从梅县松南中学退休后,受骋梅州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机械技工学校任教,任教科目是《实用写作》;2010年,文友黄水泉推荐他到梅江区(县级编制)人民政府党史研究室参与申报中央苏区县的考察论证工作。工作期间他们撰写的《梅州有个女红军连》、《朱毛红军两次攻打梅州》分别刊载在省级刊物《红广角》、《源流》杂志。后来与黄水泉一道把有关老梅城的历史资料辑编为《老梅城轶事》出版。
      他每年都出一本书,写书、卖书,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就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擎旗手梁德新老师的专长,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梁老师的书之所以能够卖出,选题很重要。她他能紧扣松口千年古镇和著名的山歌之乡这一主题,因为松口山歌的名气大,乡土民俗浓厚,是取不尽的写作源泉,所以他的书能够卖得出去;他的书有人看,这是对作者最大的鼓励,也促使他至今还保持着浓厚的写作兴趣的主要前提。
      对于一个退休的人,有了较充足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研究地方民俗文化,特别是不断挖掘家乡文化,反映家乡文化梅州的客家人文,把家乡宝贵的文化遗产流传给后人,这就是平凡背后的伟大、普通背后的辉煌!                    
      这里祝愿梁德新老师马年吉祥,马到成功!!




签到天数: 10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3]偶尔看看II

沙发
发表于 2013-12-24 21:34:16 | 只看该作者
好消息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