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明白记者为何提弱智问题了!

  [复制链接] 0
收藏
12
回复
2274
查看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楼主
跳转到指定楼层
发表于 2013-11-8 10:51: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终于明白记者为何提弱智问题了!
好些时候看到电视上,本应只要是个人就应知的问题,却常常见记者在提间,

如问死了老公的妇人家:鱼伤心么……

看了这个报纸才明白,这是职业所需!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0:52: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往事随风 于 2013-11-8 14:53 编辑

电视采访中的提问艺术:不要明知故问追查逼供
来源:山西日报 

  “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要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打破紧张的局面会事半功倍;相反,采访犹如挤牙膏,举步维艰。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应该以“情”感人,用真情打动对方,营造良好的感情交流氛围。

  在传媒界里流传着这么一句话,“新闻是七分跑,三分写”。从这句话里不难看出,采访的重要性。电视采访,是记者认识客观事物,采访和发掘事实与信息的调查研究活动,也是电视报道、传播的表现手法之一。

  记得一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曾针对记者在镜头前的采访说:“一个记者不是仅凭随便几个问题就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记者的提问重复、拖沓甚至词不达意,记者不知该问些什么,采访对象不知该答些什么,观众不知在看些什么,这样的节目,除本身具有重要的新闻价值而吸引一些观众外,恐怕逃脱不了被更换频道或关机的命运。”这至少可以说明一个问题:镜头前的提问是讲究艺术技巧的。因此,要提高电视新闻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提问,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

  一、摆正身份,以“情”取胜。

  在采访活动中,第一步是要接近采访对象,这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在记者的采访活动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人物,今天采访的是农民,明天可能会去采访一位工人或干部。针对采访对象的变换,采访提问也要因人而异,而且要尽量在感情上与之接近,拉近记者与被采访对象的距离。不管怎样的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的提问总是有些紧张,对说出的话瞻前顾后。尤其是电视新闻的现场感极强,对采访者也是一种无形的压力。

  要完成一次成功的采访,对于记者来说,打破紧张的局面会事半功倍;相反,采访犹如挤牙膏,举步维艰。要做到这一点,记者应该以“情”感人,用真情打动对方,营造良好的感情交流氛围。记者与被采访对象可以从家常聊起。当对方心态放松进入状态时,随即抛出问题。

  二、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抓住关键点

  记者在采访时,应紧紧抓住一个中心思想不放,思路要清晰。不同的采访对象往往会带来不同的采访效果。一些采访对象对镜头有偏好,一谈起来就口若悬河,但却离题万里;还有一些采访对象面对镜头有“恐惧感”,前言不搭后语,甚至把原先讲话的思路忘得一干二净。因此记者在采访时要注意全神贯注,不但自己的提问要紧扣主题,而且对方的谈话一旦进人“歧途”就要尽快把他拉回,不能被牵着鼻子走。

  有些记者在报道中缺乏一种驾驭整个事件的能力,缺乏对采访对象必要的引导,不过是当了一回话筒架罢了。像这样的采访,单调、乏味,意义究竟有多大很值得怀疑,也许采访对象说了一大堆,观众所关注和期待了解的东西却寥寥无几,这也就很难满足当今渴望在较短的观看时间内获得充分的信息的电视观众的愿望了。

  三、提出的问题应准确具体

  在采访中,记者向采访对象提什么问题,除应是观众感兴趣和关注的外,还应根据采访对象的身份、地位,选择不同的问话要点,切不可“一视同仁”,动不动便问:“你有什么感想?”、“你此刻的心情如何?”,这种提问本身就抽象无边,让采访对象不知如何回答。可见,记者在采访中的提问不仅要注意技巧,还应尽可能地将自己的提问弄得具体些、确切些,给采访对象以“明靶”,使其易于切中要点。记者问得贴切,被采访者答得也就自然,电视节目给予观众提供的信息含量也就越充实。

  四、提问要有深度

  在新闻报道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提问,比如问一个运动员“您想不想拿金牌”;问一个高考的学生“你想不想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问一个刚搬进新居的居民“搬进新居你高兴吗”,这类提问采访前活跃气氛是很有用的,但出现在正式的采访中就显得多余而无价值了。哪个运动员不想拿金牌?哪个学生不想考上理想的大学?哪个居民搬进新居不高兴?太平淡的问题不应该也不适合出现在屏幕上。

  五、不要明知故问

  在采访中,记者的提问要简洁、明了,要提出一些观众迫切希望知道的东西。例如报道火灾等突发事件,新闻导语已经讲清了时间,观众迫切需要知道的是火灾原因及损失情况,而记者还喋喋不休地询问目击者是在什么时间看到起火的等等,这就是重复、是画蛇添足式的提问。

  六、不要追查逼供

  记者由于自己已经掌握了情况,便把采访者的思维禁锢在他所指定的范围里,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与其说这是一种采访,倒不如说是逼问诱供。观众会想,你们记者事先什么都知道了,还问什么?如果对方恰好是个不善言谈的人,那么,这种毫无启示、诱导式的发问已能获得多少信息。

  以上我们谈的是采访中提问的艺术,但在电视采访中,光有技巧还不够,还有一些记者需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采访忌中途打断别人的谈话。特别是在电视采访中,记者忽然打断,可能会打断被采访者的思路,引起不快。

  所以记者在采访时,应注意倾听,并经常以点头和微笑以示鼓励。但在采访对象离题万里时,记者则有义务把他引导回来,但不要做得太生硬,应注意尽量不露痕迹。另外当一个采访问题的提出而影响了被采访者的回答,破坏其已稳定下来的情绪,这时,适当的沉默作为一项技巧也是很有用的。例如当你在采访一位悲伤的老妇人时,就不要絮絮叨叨地在她耳边问个不停,这时候沉默就是最好的提问,被采访者此刻正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她有时会不由自主地继续说下去,此刻任何不和谐的音符都会破坏她原有的情绪。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采访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新闻作品的质量,而提问,作为新闻采访的一个重要环节,对电视记者尤为重要。

  太原电视台 梁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0:59: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往事随风 于 2013-11-8 14:59 编辑

此帖与小哈和我所认识的朋友们无关啊!


祝记者们节日快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1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9]以坛为家II

地板
发表于 2013-11-8 11:15:40 | 只看该作者
无可厚非杨澜是失误了。。但是我很支持杨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5#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26:45 | 只看该作者
雏菊、 发表于 2013-11-8 15:15
无可厚非杨澜是失误了。。但是我很支持杨澜。。。。。。。。

我更觉大家理解的不是她本意,只是表述方式不够严谨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12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9]以坛为家II

6#
发表于 2013-11-8 11:31:0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往事随风 的帖子

有句话是很简单易懂的:你要表演,要演大家有兴趣看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7#
 楼主| 发表于 2013-11-8 11:40:04 | 只看该作者
雏菊、 发表于 2013-11-8 15:31
回复 往事随风 的帖子

有句话是很简单易懂的:你要表演,要演大家有兴趣看的 ...

这个我不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352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8]以坛为家I

8#
发表于 2013-11-8 12:08:31 | 只看该作者
记者确实需要这样的技巧,不过公众人物容易被放大瑕疵,所以,包容、理解,人无完人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签到天数: 43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9]以坛为家II

9#
发表于 2013-11-8 15:22:29 | 只看该作者
真正的高手都是要假装弱智的。哈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10#
发表于 2013-11-8 19:21:43 | 只看该作者
小哈 发表于 2013-11-8 12:08
记者确实需要这样的技巧,不过公众人物容易被放大瑕疵,所以,包容、理解,人无完人吧 ...

随着人智商的提升和知识的增加,记者已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插入视频等)快速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会员

本版积分规则   Ctrl + Enter 快速发布  

发帖时请遵守我国法律,网站会将有关你发帖内容、时间以及发帖IP地址等记录保留,只要接到合法请求,即会将信息提供给有关政府机构。

广播台

      关闭

      最新公告上一条 /1 下一条

      返回顶部找客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