签到天数: 1178 天 连续签到: 1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
雅安赈灾归来志愿者:物资过剩 让部分村民起贪念2013-08-02 10:48
文/图 羊城晚报记者 卢凯阳
“四年级的小宇是雅安人,在地震灾区学校,每天放学后都能够收到很多赈灾物资,他十分欣喜并且慢慢变得攀比贪婪。在志愿者的引导下,小宇慢慢懂得将物资分给周围的人,并帮助有需要的人……”
以上是顺德启创青少年服务中心社工陈顺宜刚刚完成的绘本《我在板房里上课》的故事梗概,今年6月17日,陈顺宜以志愿者身份进驻雅安市芦山县太平镇胜利村,为当地开展震后服务。绘本内的故事是她的切身体会。
陈顺宜说,在20天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灾后村民的乐观、孩子们面对灾难的不惧,同时,她也发现一车车赈灾物质不断运抵导致物质过剩,让一些原本淳朴的村民慢慢产生攀比的心态。她希望能呼吁更多未曾踏足灾区的人士理性捐赠,并希望政府能合理调度物资。
A面:村民热情孩子能吃苦
陈顺宜坦言,要去一个陌生又刚刚遭受创伤的地方,一开始她的心情忐忑而沉重。在她的理解中,灾区应该是萧条而冷清的。同事还告诉她,在当地他们只能住在板房内,条件十分艰苦。一路上,陈顺宜都在调整着自己的情绪。
6月18日上午,陈顺宜却见到了与她的预想截然不同的一面:“这个小镇虽仍时时受到余震的影响,但商业却早已复苏。村民们种地、买卖,脸上洋溢着平静的微笑。”陈顺宜翻阅着拍回来的照片,指着当地房屋的照片说,唯有那一栋栋被地震震裂或倒塌的房子提醒着这个地方曾经遭遇的灾难。
当地人对外来的志愿者显得尤为热情,看见穿着志愿者衣服的社工们,一些村民还热情地端茶送水、将家里的水果饼干塞到他们手上。
“新房子在地震中完全倒塌,老房子也严重损坏,全是缝隙,夏天还好,冬天就不知道怎么办。”这是高一的阿云在作文中对于现状的描述,在这篇名为《我的家,明天会更好》的作文中,文章的落脚却略显沉重:幸福、幸福过,曾经我家很幸福。
陈顺宜意识到,地震对当地的影响是持续性的,在大人们忙着重建家园的期间,儿童是最容易被遗忘的群体。而事实上,地震也确实给孩子带来了负面情绪。
在一次入村走访期间,陈顺宜接触到了一个名叫阿林的女孩子,今年五年级,那一晚,陈顺宜和阿林睡在同一张床上,“阿林对任何的震动表现得尤其敏感,稍微有点颤动她都能感觉到”。
五年前,阿林经历过汶川地震,当时虽然年纪还小,但对她的触动却很深。陈顺宜问她怕不怕地震,阿林说不怕。因为熟悉而不惧耽,这是大多数当地人表现出来的态度。
陈顺宜说,她接触过的灾区孩子大多都很有礼貌也乐于助人,不寻常的经历也让他们更能吃苦。
B面:物资过剩让村民爱攀比
除了自然灾害给他们带来了现实的创伤,灾后的一些救援工作竟然也给灾区淳朴的精神家园带来了冲击:源源不绝的赈灾物资让这里的一些村民开始变得喜欢攀比,甚至出现怠工坐盼赈灾物资的心态,这一点是志愿者和捐赠者始料未及的。
6月18日,陈顺宜第一次去赈灾学校,当天下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雨,临近放学的时候,授课老师无意中说了一句“今天应该派雨伞了吧”,结果当天果真人手一把雨伞,每个学生还分得20根香肠。
过剩的赈灾物资堆积在学校专门开辟的仓库中,每天放学都会定时派发。“学生来到学校,会讨论放学派什么物品,放暑假后学校就不会派东西,如果叫孩子过来参加活动,他们首先问会不会有奖品。”陈顺宜说,虽然这样的情况仅存在于个别同学中,但依然让他们感觉严峻。
在大街上,赈灾的车辆原本是一家一家派过去,后来村民一看到车辆进来,就蜂拥上去,挑贵的、好的东西拿,最后剩下的都是村民口中不好吃不好用的东西。“一个学生就能拿到6个书包,有的学生互比品牌,不好的就丢在一边。”
第一次来到灾区的陈顺宜也第一次感觉到,外界的满满善心却意外让这个淳朴的地方滋生出贪婪攀比的心态。
如今,已返回顺德的陈顺宜最挂念的也是这一点,为此她已着手一部绘本的创作。在她的故事中,小主人公最终会认识到贪婪和攀比的不是,并且开始帮助其他有需要的人。
陈顺宜说,在20天的服务中,她感受到了灾后村民的乐观、孩子们面对灾难的不惧,同时,她也发现一车车赈灾物质不断运抵导致物质过剩,让一些原本淳朴的村民慢慢产生攀比的心态。她希望能呼吁更多未曾踏足灾区的人士理性捐赠,并希望政府能合理调度物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