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龙又称烧龙,流行于丰顺县埔寨镇一带。丰顺埔寨烧龙龙头龙尾及各节龙身高丈馀、长达30多米,均竹篾扎腔,蒙上白纸或白布,彩绘而成。龙身捆扎无数烟花、火箭、炮竹。龙队由锣鼓队、火缆队、炮仗队,鲤鳌虾小龙等花灯队、绣球、火龙组成,少则近百人,多则三四百人。火龙出场前,先响几管大铳作引龙出海,接着是鞭炮队(数十人高擎缠满鞭炮的四、五米长的竹竿,点燃着鞭炮)、火缆队(数十人挥动烈火熊熊的火缆)、锣鼓队三队人马跑步上场,绕场三周,谓之请龙。再接着由数十名身材魁梧的青壮年擎着火龙登场。绕场一周向观众致意后点火,从龙头起串燃一节节直至龙尾,把整条龙内组装的烟花、鞭炮、火箭全部烧完才宣告结束。场上光芒四射、霹雳连声,各式烟花、火炮弥满长空,气势浩大热烈,令人激动万分。舞火龙的勇士皆赤身短裤,任由火炮、烟花烧灼起一个个血泡。客家话中“泡”和“票”谐音,身上“泡”多,意味着明年收入的“票”(钱)也多。 丰顺埔寨镇舞火龙活动始于清乾隆六年(1741年)。传说东海龙王的第二十一个孙子浊龙奉命管辖东南海域,不想浊龙竟跑到丰顺埔寨一带地方为非作歹,老龙王闻报,遣小女清凤佩斩龙宝剑,赶赴南粤查处,清凤大义灭亲,趁浊龙酩酊大醉时,将其斩成四段,只带回龙头向父王禀报,留下龙颈、龙身、龙尾化成活像龙身的山脉。后来埔寨人把这一动人神话故事演化通过民间艺术舞火龙流传下来。 |